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把握重點持續推進 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張勇 

2017年12月21日15:21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摘 要]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准確把握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著眼人民群眾新期待,做出了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突出重點,持續發力,工作成效顯著,為加強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實踐指南。要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狠抓各項工作任務落實。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五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准確把握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著眼人民群眾新期待,做出了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人與自然關系本質的深刻認識和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總結,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實踐指南。

一、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和重點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核心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發展均衡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2015年,黨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兩份文件構成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頂層設計的姊妹篇,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總體要求、目標願景、重點任務和制度體系,明確了當前以及今后一個時期的路線圖和時間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一是要把握生態文明的核心內涵。本質是要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走中國式的綠色發展道路。二是處理好短期與長期的關系。針對老百姓反映強烈的大氣、水、土壤等突出問題,要下決心、出重拳治理。同時也要認識到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久久為功、持續發力。三是堅持系統性的思維。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場全方位、系統性的綠色變革,要形成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多方參與、全民行動的推進格局和工作合力。四是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面對全球性生態挑戰,要承擔起負責任大國的義務,建設生態文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對解決全球生態環境問題給出中國方案。

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需重點關注的問題:

(一)關於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問題

我國雖然國土面積位居世界第三,但我們的國土空間開發很不均衡,開發格局亟須優化。一是經濟、產業、資源空間布局不協調。市場消費地與資源富集區空間錯位,造成能源資源的長距離調運和產品、勞動力大規模跨地區流動,經濟運行成本和生態環境風險加大。二是部分地區國土開發強度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不匹配,大城市病普遍存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國土開發強度接近或超出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大城市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普遍趨緊甚至超限。三是國土開發利用還存在著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結構性矛盾。農業和生態用地空間受到擠壓,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矛盾加劇,保護耕地壓力持續增大。

(二)關於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問題

我國多年形成的產業結構具有高能耗、高排放特征,高能耗工業特別是重化工業比重偏高,創造的GDP與消耗的資源不成比例。1978—2015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年均增長5.6%,是全球同期增速的2.9倍。高耗能產品產量增速大大快於經濟增長,高耗能產品的大量生產將能耗、物耗、污染留在了我國。從根本上緩解我國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必須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加快推動生產方式綠色化,大幅提高經濟綠色化程度,有效降低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

(三)關於資源高效利用問題

我國資源稟賦並不優越,資源人均少,質量總體不高。人均耕地、林地、草原、濕地面積和淡水資源分別僅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43%、26%、66%、20%和25%。同時還存在著利用方式粗放、利用效率低下的問題,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遠高於發達國家。

(四)關於環境質量改善問題

當前,我國環境狀況不容樂觀,發達國家一二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快速發展的30多年時間裡集中顯現,呈結構型、壓縮型、復合型特點,增加了環境的治理難度,空氣污染特別是細顆粒物污染以及水、土壤等污染問題突出。我國環境問題成因復雜,改善難度較大。

(五)關於生態保護與修復問題

我國生態承載力不足,布局性、結構性矛盾突出,生態系統穩定性差、生態服務功能低、全國生態整體惡化勢頭尚未得到根本遏制。森林生態系統總量不足、分布不均、質量不高,森林平均每公頃蓄積量不到日本的1/4、德國的1/6。全國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面積分別佔陸域國土面積的31%和30%。部分地區森林破壞、濕地萎縮、河湖干涸、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問題突出,生物多樣性降低,生態災害頻發。強化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刻不容緩。

(六)關於形成良好社會風尚問題

目前,社會上還存在一些有悖於生態文明理念的不良風氣,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綠色居住尚未成為人們的自覺行為,低碳環保、節儉健康的生活方式還需進一步普及,過度消費、奢靡鋪張等現象還一定程度存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不僅要靠法律、制度、工程等硬實力,也要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培育生態文化和生態道德軟實力,使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人人有責、共建共享的過程。

(七)關於健全制度體系問題

由於歷史等原因,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滯后於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制度體系尚不健全,一些體制機制瓶頸亟待突破。隻有將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治化、制度化軌道,引導、規范和約束各類開發、利用、保護自然資源的行為,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才能為改善生態環境提供長效保障。

(八)關於應對氣候變化問題

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是全球第一個氣候變化國際公約,確定了公平、“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等原則。《京都議定書》確定了發達國家的量化減排指標。2015年通過的《巴黎協定》,確立了“自主貢獻、自下而上”的氣候行動模式,明確了2℃溫升控制目標、適應氣候變化目標,發出了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明確信號。我國在談判中始終堅持公約框架,堅持公平、“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能力原則,堅持發展中國家定位,堅決維護我核心利益和發展權益。同時努力抓好階段性目標落實,切實發揮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發展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推動引領作用。

下一頁
(責編:曹淼、謝磊)
相關專題
· 《行政管理改革》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