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标体系的建立
1.权威性
权威性突出表现在反腐败机构在国家机关中的地位,以及所拥有的政治权力和资源。对于中国这样的威权主义国家来说,这集中反映在纪委书记的权力和地位上。在省级层面上,最高的政治权力机构应该是中国共产党省级委员会的常委会,其中又分为书记、副书记和常委三个层面。因此,省纪委书记在常委会中的排名就是衡量反腐败机构权威性的重要指标。
当然,政治权力不仅包括显性的政治地位,还包括一些隐性的因素,例如纪委书记的政治发展潜力。如果省纪委书记总是成为官员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站,那么说明这个职位并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纪委书记的政治权威必然受到一定限制,工作激励也会受到一定影响。相反,如果省纪委书记离任之后能够有较好的政治前途,那么纪委书记的权威性必然会得到提高。
本研究主要应用两项指标来衡量纪委的权威性,分别是纪委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省级委员会中的排名,以及省纪委书记离任之后的职业发展情况。
2.独立性
当腐败行为被发现之后,决定其会否被深入调查和起诉的关键因素就是反腐败机构,特别是其主要负责人的意愿。在可供调查的腐败线索相对较多,调查力量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反腐败机构的主要负责人有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来决定对腐败线索进行调查的优先级(Manion,1997)。在中国经济转轨期间,腐败主要发生在负责经济发展的部门。这主要是因为这些部门集中了大量的国家和社会资源,法律制度也相对较不完善。于是,纪委书记的职业背景可能就会对其决定调查优先级的决定产生一定影响。理论上来说,如果某纪委书记一直在纪律检查机关工作,或是在检察机关、公安机关或审计机关等法律执行部门工作,那么他可能会较少受到影响。而如果该纪委书记以前曾经在经济管理部门、财政部门,或是腐败相对多发的建设部门、金融部门工作过,那么他工作的独立性就会受到一定影响。
本研究通过三项指标来评价反腐败机构的独立性,包括纪委书记在不同类型部门的工作经历,以及在不同地区的工作经历。
3.廉洁性
对于法律执行机构来说,其自身的廉洁性是决定其工作绩效的重要因素。难以想象,一个腐败的纪委书记会带领他的团队严肃地开展反腐败工作。对于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委员会来说,他的工作职能不仅包括对党政官员的腐败行为进行查处,而且还包括其他违反党的纪律,例如组织纪律、政治纪律的行为。因此,我们用省纪委书记中出现腐败行为的比例来衡量省纪委的廉洁程度。
4.专业性
纪委书记的文化程度、知识结构和专业经历是决定其是否能够专业化开展工作的重要因素。纪委书记的文化程度主要表现在其原始的学历状况。知识结构主要通过其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的专业来衡量,分为社会科学和非社会科学专业两种类型。专业经历主要考察纪委书记在纪律检查机关、其他司法和法律执行机关,以及其他部门的工作时间长度。
(二)数据库构建
本研究建立了一套指标体系来对官员的职业背景和经历进行编码,包括官员的基本信息(出生年、性别、籍贯、学历等)和职业信息(任纪委书记时期、之前的职业背景、之后的职业发展等)等。本案例库统计了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任各省(市、自治区)的官员共191名。选择从1978年开始统计主要是因为之前有关省纪委书记职业背景的信息严重不全,而且1978年之后也是纪委制度重建的关键时期。除了在1982年之前可能有4个省份的纪委书记无法考证之外,这段时期大部分曾任省(市、自治区)纪委书记(以下简称省纪委书记)的官员都在我们所建立的数据库中。在这191名省纪委书记中,有8人先后在两个省份担任过纪委书记。
为了便于比较,本研究选择了一些基础年份来作为统计的基准。如果正常换届,纪委书记的人事调整通常发生在各省(市、自治区)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上。这一大会的召开时间在各省之间会有差异,但是主要集中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前的半年时间里。为了避开各省纪委换届时间的差异而造成的影响,我们选择1980年及之后每个五年的年份作为比较基准年。
(三)实证分析结果
1.权威性
纪委书记在党委中的排名是其权威性的直接反映。在改革初期,省委常委通常由第一书记、常务书记、书记、常委组成,纪委书记一般由省委书记兼任。20世纪80年代初,各省的省委组成陆续发生变化,不再设第一书记,而由书记、副书记和常委组成,副书记通常为3~4名,纪委书记一般任常委。2001年,“江苏曹克明模式”在全国开始推行,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明确指出要“逐步做到地方各级纪委书记由同级党委副书记担任”。然而从2006年底开始,由于中央对省委副书记的职数开始进行严格限制为2名,其中还包括省长,省纪委书记重新改为由省委常委担任。
(过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