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绪论
邹东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任重而道远
——纪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周年
2012年12月05日15:17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二、中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宏图大略

“三落三起”的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第三起”之后,首先是密集到一些国家考察访问,看到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建设成功的巨大成就与社会主义中国的巨大反差,不得不对他曾经作为中国高层领导集体主要成员之一,对过去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历史挫折进行反思。尽管过去的历史他不负主要责任,但作为政治家,他要在他“第三起”之后,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纠正过去留下的遗憾。其首要任务就是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口号,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给人民带来切实看得见、享受得到的物质利益。务实的邓小平没有罗曼蒂克地大干快上让人民迅速富起来,而是从低处、实处着眼:温饱——小康。

1979年12月6日,改革开放起步还不足一年,来到中国访问并在人民大会堂接受邓小平接见的时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向邓小平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将来会是什么样?整个现代化的蓝图是如何构思的?”邓小平沉默了一会儿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并进一步对中国的四个现代化进行了诠释:“我国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这是中央高层权威领导第一次提出“小康之家”的概念,并将“四个现代化”与“小康”联系起来,把实现小康社会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和首要的目标。

邓小平提出的“小康之家”,不是一户、几户的小家,而是千家万户的“大家”,不是一家一户的小康,而是整个中国的“小康社会”。小康社会也不是邓小平想象的中国现代化的最终目标,而是现代化的“最低目标”或者“初步现代化”。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重大进展和小康战略的逐步落实,邓小平开始把目标移向更远的未来:本世纪末及下一个世纪中叶。

1984年4月18日,邓小平在会见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时指出:我们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第二个目标就是要在30至50年内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同年5月,在会见巴西总统菲格雷多时,邓小平又谈道:“到本世纪末人均达到八百美元。……这是雄心壮志。它意味着到本世纪末,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到那个时候,中国就会对人类有大一点的贡献。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日子就会比较好过。更重要的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再发展三十到五十年,我们就可以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随着对我国总体发展蓝图的不断思考,邓小平的发展战略构想也逐渐趋于成熟。1987年4月30日,在会见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副总书记、政府副首相格拉时,他胸有成竹地为客人描述了一幅宏伟的发展蓝图。他说:“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一九八○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这段话完整地表述了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中叶共70年时间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标志着邓小平关于我国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战略思想的成熟。

由于以“三步走”战略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既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又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因此半年之后,在一九八七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会议上,这一发展战略正式为全党接受。十三大政治报告郑重指出:“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至此,一个“小康”的初步设想进一步衍生扩展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三步走”大战略。

我们两千多年前的先民创造“小康”词语的起点含义,是人和家庭的生活。作为宇宙间最高级生灵的人,生活的小康只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不是全部。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提出的远大目标,不是生活的享受,而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经济小康向全面小康提升。

2002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大,时任江泽民总书记向大会作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政治报告。“全面者”,方方面面也,即生活、经济之外更全面的内容。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接轨的是“新三步走”战略:“2010年前是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20年是第二步,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2050年是第三步,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更使人鼓舞,催人奋进。

应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和实践,从“三步走战略”到“新三步走战略”,既使中国的小康社会建设理论日益臻于完善,更使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日益雄健。

200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七大,胡锦涛总书记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政治报告,进一步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总目标是: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

这个“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已经远远超越了两千多年前《诗经·大雅·民劳》“小康”的初始含义。“小康—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一跨世纪小康社会建设路线图,如果初论“小康”的先祖有灵,必然会对中华民族的当代子孙翘首赞叹。

(责编:张湘忆(实习)、赵晶)

相关专题
· 理论书库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