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
一个小康社会、特别是全面小康社会,应该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就像小康思想有着几千年的文化渊源一样,和谐社会理论也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和”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源头植根于“和”的文化基因。《说文解字》解“和”为:“和,相应也。”即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配合。这是历史承传下来的“和”字的最早文本释义。
在很早时期,“和”就被认为是处理人际关系和齐家治国的准则。因此,最晚在商周时期,“和”就成为重要治国理念和重要社会政治范畴。例如《尚书·尧典》载“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礼记·中庸》有“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历代政治思想家都对“和”有精彩阐述。《论语·学而》曰:“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公孙丑下》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循天之道》说:“德莫大于和”,“和者,天之功也,举天地之道而美于和。”
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形象地运用电脑键盘原理,将中华文明一个精髓之字“和”字凸现在鸟巢开幕式场馆以及全世界观众面前,将中国人爱好和平和追求和谐的价值理念向世人进行了艺术展示,让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向全球发出了耀眼的光芒。这既让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也震撼了世界人民的心灵。当时,正在鸟巢现场观看奥运会开幕式的笔者,当即在心里激情满怀地吟颂道:“一个‘和’字从鸟巢飞向世界,与奥运火炬辉映生彩。五千年文明凝结为一个‘和’字,这是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
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过渡的关键时期。从国际经验看,这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日益臻于完善,目标一步步实现;但另一方面,社会不和谐的问题也不断凸现。
和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元要素”、“三维一体”协调共处的良好状态。一个和谐的社会,应该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的有机结合。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包括友爱、互助和竞争的协调;人与社会的和谐,包括人对社会的参与社会对人的关爱和约束;人与自然的和谐,指人对大自然索取和维护的协调,尤其是在开发和利用资源中注重保护、善待和反哺自然。
中国经典古籍《尚书·大禹谟》曰:“人心唯危,道心唯微。”是说人的心灵之源具有二重性:危险的“人心”,即危险的人欲本性;和微妙的“道心”,即崇尚道德之心。或者说人具有理性和欲念、善性和恶性的二重性。当理性超越和战胜欲念,则表现为善;当欲念超越和战胜理性,则表现为恶。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前提是社会主义,内在机制是竞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都不可避免地纳入了竞争的轨道。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充分论述了:竞争是个两面体和双刃剑,一方面,竞争将人的积极性、进取性、创造性等所有活力充分调动起来,极大地刺激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竞争又将人性中最自私、最贪欲、最龌龊的一面也充分引发出来,从而产生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严重不和谐问题,如收入分配差距过度拉大,社会利益日趋多样化,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凸显,自然资源过度开采和竭泽而渔,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的某些乱象,以及腐败等问题。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相互叠加,使得整个社会浮躁、焦虑情绪日益弥漫,很容易触发违法犯罪,使得社会不和谐问题十分严峻。
在改革开放前平均主义的普遍贫穷时代,大家都比较单纯,“端起碗喝稀汤,放下碗歌颂党”;而在改革开放经济大发展、收入分配拉开较大差距之后,则出现“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的情况。这一是说明国人自古具有“不患寡,而患不均”根深蒂固的传统;二是改革开放经济发大展之后,社会阶层分化剧烈,尤其是过去社会长期依靠的占人口多数的中坚力量工人和农民被普遍边缘化,成为中国社会弱势群体的“主力军”,这极大地冲击了社会和谐。这客观上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推上了前台。
2002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大首次提出了“社会更加和谐”,并把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2004年10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决定》,把“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主要内容,明确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全团结。”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则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中共历史上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一个专题全会和第一个专题决定。《决定》强调“若干重大问题”,表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一般的任务,更不是小事。
该《决定》尖锐地指出了我国存在的不和谐现象和问题,指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并进一步指出:“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
任何时代人类历史发展的道路都是渐进和不断更新的,小康社会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一样。不和谐→和谐→新的不和谐→在新的台阶上构建新的和谐→……,这就是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辩证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