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在经济不断增长的过程中,由产业结构非农化引发生产要素流动和集中,原来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逐渐与城市接轨,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城镇化是个动态的过程,但城镇化不是劳动力、财富等要素向城市的单方面聚集,不是“村庄”变“楼盘”,“农民”变“市民”,甚或“市民”变“贫民”。它必须是一定区域内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劳动者素质不断提升、区域经济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区域承载能力持续加强等一系列因地制宜的建设过程。
当前,我国虽然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但同时存在许多弊端。譬如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贪大求全,乱占滥用耕地;城镇化不讲质量但求数量,缺乏文化特色和产业支撑;城镇体系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城镇化与不合理的行政区划相矛盾等重重困难。如何有效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发展现状的城镇化道路,如何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前提下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稳定和谐发展,是探索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必须回答的问题。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我们深入调查采访了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新华村独具一格的城镇化之路。
一、新华村的“不离本土的城镇化”
大理州鹤庆县新华村是云南省重点打造的旅游文化小镇之一。2000年,新华村被国家文化部、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分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民俗文化村”;2002年,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2006年7月,新华村是“红云杯”云南十大名镇评选活动中唯一一家以村级命名的名镇;2009年11月,通过国家旅游局4A级景区终评验收。据村委会提供数据(根据实地调研,该数据是非常保守的),2011年,新华村经济总收入7980万元,其中工艺品加工销售收入6180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77.44%, 大大超过了城镇化硬指标中“非农收入占50%以上”的要求。总人口不及6000人的小村,没有走一般意义上“离土又离乡”的城镇化之路,而是借助文化旅游业的特色发展,“离土不离乡”地带动了全县超过50亿元的大产业。村民们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到思维方式,早已完成“城镇化”过程,形成独具一格的“不离本土的城镇化”格局。
(一)产业支撑:旅游拉动+传统民族手工艺品加工形成的完整产业链
新华村素有“泉潭之乡、河泽之乡” 的美称,星罗棋布的龙潭、湖泊、泉眼和交织串联的大小河流,构成纵横交错的水系网络;家家有泉眼,户户见流水的风光和浓郁的白族风情相得益彰、引人入胜。同时,新华村有着悠久的民族手工艺品加工历史,早在南诏国时期就开始加工制作手工艺品,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上,茶马古道记载了新华村民间艺人精湛的民族手工艺品和高超的工艺技艺;改革开放以来,新华村结合历史传统和国家、省州对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的扶持政策,积极抓住机遇开展民族手工艺品加工开发。借助旅游业带来的人潮和钱潮,新华村将民族工艺文化转化为重要经济资源,形成了“一村一业”、“一户一品”的家庭作坊生产格局,不仅带动了旅游业的进一步蓬勃兴旺,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城镇化之路。
作为只有5700多人的村庄,新华村平均每天需要接待来自国内外的数万名游客。由于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件的促进,在新华村传统手工艺品产销两旺的基础上,带动了现代服务业的兴盛。新华村90%以上的劳动力直接或间接参与到旅游业中,新华人的收入不再依赖于第一产业,农业在当地群众的收入比重中不到10%;二产和三产在新华村引领着新华人进入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时代,逐渐形成了“家家有手艺,户户是工厂,一村一业,一户一品”的生产格局,而且其手工艺生产已完成摆脱了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条件下的手工业生产,而是完全纳入市场经济体系之中以产定销,以销促产。目前,新华村从事金、银、铜器等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加工制作的户数已达987户,其中全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12户,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有13户,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有211户。
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新华村传统手工业“产、供、销”完整产业链的建立,促进了资源、资本、人才、市场、观念等各类生产要素的流动、聚集与优化。从每年经营白银100吨以上的毛料批发户,到从事金、银、铜器等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加工制作的家庭作坊;从立足于村内旅游销售的村民,到长期定居于拉萨市夺底北路66号的400余户、近2000人从事银饰品加工和销售的新华人;不仅在拉萨因新华村匠人聚集而形成鹤庆街,而且甘肃、青海、四川、贵州等省区的少数民族地区也都活跃着新华匠人的身影;随着知识和素质的提升,村内出现年营业额过200万元的新兴电商“百银”……在全国的旅游市场上,甚至出现了“只要有旅游商品销售的地方就有新华村银器”的繁荣局面。新华村用叮叮当当的小锤,带动了周边10多个行政村旅游商品加工销售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全县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迅猛发展。2011年,全县共有加工户5200多户,家庭从业人员12000多人,年加工工艺品500多万件,产品销售收入达10亿多元,形成一个近50亿元规模的经济体量。 一个以新华村为中心和源头、覆盖全国的银饰品网络已经成形。
新华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村子”,它已经依托“云南旅游名镇”和“中国最大的手工银饰品加工批发销售集散地”两项支柱产业,成为基础设施齐备、人民生活安康、产业兴旺、生态优美的特色城镇。
(二)素质提升:教育体系+专业培训+主动创新意识的不断完善
从城镇化的内涵来说,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文明化,人民素质的不断提升是关键所在。由于越来越意识到知识文化水平对可持续发展的巨大作用,新华村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2004年村内投资400多万元新建一所占地16亩,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小学;2011年,积极争取资金17万元,新建学校学生食堂,购置了炊具,解决了本村留守儿童就餐难的问题。目前,新华村中心幼儿园正在筹建中。由于对教育的重视,新华村每年都能考出去几十个大学生。
新华人注重素质提升,主动寻找途径,培养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开放、创新、合作、环保等意识。新华村村委会、银都水乡旅游投资公司、新华民族手工艺品协会均从不同的角度组织开展相关技能、知识培训,不断提升村民素质。如2011年村委会邀请质监局等职能部门举办“化学物品无害化处理”培训,引导村民加强环保意识,学会科学处理银器加工中使用的化学用品,切实保护新华村的自然环境;请中央美术学院到新华村开展“中国高级银饰培训班”,300多人参加,不仅开阔了眼界,最重要的是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不再以既有的成绩固步自封。部分大学毕业的新华村民,更是依托新型电商模式,开起了网店,拓展了销售渠道,做得好的一年销售额超过200万元。
注重依托自身优势,加强组织化,提高融入市场经济的谈判能力。新华村有工艺品加工户987户,占总户数的80%, 2004年8月30日成立了鹤庆县新华民族手工艺品协会。协会致力于提高新华手工艺品的质量和知名度,为新华手工艺品产业化向规模化发展服务,以实现协会发展、产业壮大、群众受益的目标。截止2009年12月,协会共有注册会员540人。组织起来的手工业者能够在有序的管理中更好地实现传承千年银器手工艺文化、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积极研发新产品、着力打造新华村银器手工艺品牌等观念、意识、价值观方面的升级换代,提高了市场经济中的整体议价能力。
(三)环境优化: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科技运用的综合提升
在推进村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方面,新华人把握好政府调控和经济环境的变化趋势,借船出海,逐步提升。新华村首先结合各级政府对旅游基础设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景区景点的扶持,结合新华村国家4A级景区的创建工作,先后共投入资金3亿多,完成新华村及景区的五大项目: 一是实施小桥流水及美化工程,对村内原有小桥流水和排污工程按景区发展需要和村民的生产、生活需求进行改进;二是实施黑龙潭、清水河等水系治理工程,使新华村内及周边的所有水体均达到国家Ⅰ类水质标准;三是启动凤凰山佛教文化区和生态园区建设工程,建立起生态环保屏障;四是实施草海保护工程,累计退田140多亩、退鱼塘241亩,清淤7.8万立方米,改善了湿地水质,有效地保护了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五是实施4A级景区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包括新华村村中道路、停车场、旅游厕所、排污设施、自来水工程等。其次结合市场经济运作手段,引入大理州银都水乡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开发经营“银都水乡新华村景区”,充分利用各种渠道积极争取并整合资金投入到村内上下水、电力、通讯、交通、接待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中,不断提高新华村的村内道路、建筑改造、市场拓展等硬件设施建设水平。现在,新华村里菜市场、自动取款机、医院诊所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有自来水,一级路,太阳能路灯,光纤、宽带都进户。此外,新华村建设了一批高品位的文化工程,在为村民和游客提供学习、休闲、娱乐、观光场所的同时,不断完善城镇功能,丰富城镇内涵,提升城镇品位,增强了城镇魅力。
从新华村不离本土的城镇化过程可以看到,政府通过政策宣传、财政支持和制度创新对城镇化起到外推力,当地经济的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对城镇化产生内促力和拉动力;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完成城镇化的“硬指标”,而社会文化环境与人口素质对城镇化发挥着“软实力”的作用。内外并重,“软硬”兼顾,新华人在特色产业的支撑下,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从根本上实现现代化。现在新华村的老百姓,幸福指数高,对村庄的认同程度高,觉得自己比城里人过得还要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