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董幼鸿:处置群体性事件中存在的误区
2013年03月15日10:48   来源:学习时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处置细节考虑不周。在事件处置中细节考虑不周全,容易引起新的次生灾害。如在天气炎热的区政府广场上,保障部门领导从人文关怀的角度给现场聚集的群众提供饮用水,保证群众生命安全,这本身无可厚非。但在提供水的时候,很多领导干部主张派发大量的瓶装矿泉水。在现实中,发放瓶装矿泉水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如果群众情绪一旦激动,瓶装矿泉水成了攻击工作人员的工具,这种处置细节必须要考虑周到,否则会引起更多不确定性的事件。最好的办法是在人群聚集周边地区设置饮水点,引导群众到饮水点用水,一方面体现了对群众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便于对群众的疏导,稳定现场民众的情绪。
  前瞻性预判不到位。在事件处置中,处置部门突然接到前方信息汇报,群众聚集的广场周边3所小学中午准备放学回家午餐,会给区政府广场现场秩序维护带来压力。在这种应急决策中,如果对前瞻性的问题预判不够,容易出现被动应付局面。其实,针对这种情况应做好多种预判和方案准备,如学生不放学必须解决好午餐、保卫校园安全、通知家长等问题;如果到了晚上广场聚集的人群还没散去,决策部门必须做好进一步前瞻性研判,如何进一步保障学校的师生安全,同时又不能给现场秩序维护带来麻烦,这些都是对指挥部门和相关处置部门领导前瞻性预判能力提出的挑战。
  信息传播过于倚重新闻发言人。面对媒体的各种质疑,部分领导主要倚重新闻部门及其发言人,甚至有领导认为与媒体沟通就是新闻发言人的职责,与职能部门关系不大。实际上,新闻发言人只不过是代表政府发言而已,信息发布是各个职能部门共同的职责。因而,要做好新闻媒体沟通工作,各职能部门必须积极主动参与,加强沟通合作,共同研判舆情,统一口径,做好信息传播工作。

(责编:万鹏、秦华)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