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委党校应急管理实训课程——群体性事件处置模拟演练,经过3年探索,前后共开展200多次演练式教学,发现领导干部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普遍存在一些误区,影响了群体性事件处置的效果。
信息汇报意识不强。群体性聚集事件一旦发生,基层政府与一线的职能部门领导都忙于赶赴现场做群众工作,急于控制事态,稳定民众情绪,防止事态扩大。但时常忽视了一个重要方面——即及时将信息汇报给上级政府部门,往往事情发生了半天,上级领导和部门对事件进程一无所知,给上级政府和领导后续处置造成很大被动。其实,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要求,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基层部门应立即向上级政府部门汇报,便于上级领导第一时间掌握事件的动态及发展的准确信息,为及时决策和快速有效处置争取主动权。
部门沟通与联动不足。在事件处置中,部分领导干部往往只考虑本部门如何快速反应、及时应对,采取有效措施。但忽视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和合作,常常出现单兵作战现象。其实,在处置事件中遇到单一部门难以破解的困境时,必须加强与各职能部门的横向沟通,强调各部门之间的联动,整合各种有效资源,共同面对复杂情况,及时化解矛盾和控制事态。
与民众对话口径不统一。领导干部在面对群众做解释劝导工作时,往往出现回应口径不统一现象,难以有效说服群众,反而会引起群众的情绪波动,给后面的解释疏导工作增加难度,结果使事件处置陷于被动局面。而现实中,在面对面做群众工作之前,主要领导与处置部门必须就群众某些诉求的回应口径达成一致,为一线处置的同志提供基本的口径,便于职能部门领导在处置中发出同一种声音,掌握对话的主动权,提高诉求回应的权威性,增强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有利于保持群众情绪的稳定。
主要领导不积极面对群众。在事件处置中,部分群众提出要求见区委书记,讨要关于群众诉求回应的说法,一些领导干部主张先“拖”或“安抚”,总是尽量不让“一把手”直接面对群众,认为一旦主要领导见了群众就没有退路或者事件处置陷入僵局等等。其实,在群体性事件处置中,主要领导出来对话,表明领导对待群众诉求的态度,也体现了危机管理中领导“可见性”原则。因而,主要领导应放下对手意识,积极面对群众,勇于担当,带着感情做群众工作,与民众站在一起,共同面对困难,即时化解矛盾。全国多地处置群体性事件经验一再表明主要领导及时出面,带着感情和责任去与群众对话是有效化解矛盾、控制事态的重要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