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儒家的礼乐教化
演讲人:楼宇烈 时间:3月31日 地点:北京什刹海书院
2013年05月27日11:25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压题照片:天下第三行书——苏轼《黄州寒食帖》

楼宇烈(Lou Yu Lie)汉族,浙江省嵊县人,1934年12月10日生于杭州,196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本科毕业。1960年至今历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东方哲学史教研室主任、哲学系副主任等职。

黄州安国寺宋塔

杭州苏堤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化”这个词是跟“武化”相对应的。所谓“武化”,就是以强力或者说武力来制约、规范人的行为,用武力来让人们服从某人的意志,服从某种行为规范。“文化”是通过礼乐的教化,让人们遵循做人的行为规范、社会的行为规范。后来“文化”的概念扩大了,但儒家最重视的还是通过礼乐教化来使人们懂得做人的道理,达到道德上的自我约束和提升。所以,礼乐教化也可以说是整个儒家文化的核心。

万物一理贯通——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性

我们用了一百年的时间把自己的思维方式改变了,现在我们要把能读懂自己文化传统的思维方法再找回来,恐怕也得花一百年时间,甚至还不够。

西方近代文化是一个分科的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一个综合的文化。它是把文史哲、政经法、农工医等都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而不是把它们分门别类。同样一个道理,既可用于治国,也可用于治身,还可用于处理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比如中国很重要的一个观念是阴阳五行。阴阳是互相消长的,阴长阳就消,阳长阴就消。阳可以转换成阴,阴可以转换成阳。阴里面有阳,阳里面有阴。还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间有一种相生、相克的关系,比如说金克木、水生木。

这样一种事物之间的消长、生克关系的道理,是不是应用到什么地方都可以?例如解释自然现象可以吗?完全可以。汉代大儒董仲舒说,阴达到顶点,阳就达到了最低点,这时候的季节就是冬至,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物极必反,到了冬至以后,阳一点点往上升,阴就逐渐消了,到了阴阳平衡,就是春分,春分是白天黑夜一样长。阳继续长,阴继续消,到了阳长到最高点,阴消到最低点,就到了夏至,白天最长,黑夜最短。接着又开始物极必反,重新是阴一点点往上长,阳一点点往下消,到了阴阳又平衡,就是秋分。再继续消长,就又回到冬至。一年四季就这样用阴阳消长来解释,很形象,也很符合事实。此外,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有一个相生相克的问题,这就是我们讲的平衡,生态中相生相克的关系变化了,生态就失衡了。

这样的道理用在治国上行不行?一样行。两极分化不就是阴阳失调吗?达到阴阳平衡是最稳定的状态。但是这个平衡不会是永恒的,需要不断地调整,但不像自然界是自我调整,社会的阴阳平衡要由我们人不断地进行调整。我们的管理往往需要许多部门同时运作,部门跟部门之间也可以用五行的道理来分析,有相生,有相克。如果这个相生相克的关系混乱了,本来该相生的变成相克了,本来应该相克的变成相生了,还能有序吗?

这个道理也可以用在养生上。五脏六腑是五行的关系,五行的关系出了问题,人就有病了。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强调的“理”体现在各个事物上,表象是不同的,其道理可以贯通万物。

我们现在有政府管理学、企业管理学、经济管理学。结果学政府管理学的只能去政府工作,学企业管理学的只能去企业工作,不懂得相通。而我们古人认为这些道理是相通的:“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治大国如烹小鲜”。其实儒学里面何止包含了艺术、宗教、哲学,我觉得儒学里面也包含了科学。董仲舒讲,我们做人,做事,养生,治国,必须“循天之道”。“天”就是天然、自然,“循天之道”就是要遵循万事万物本来的自性去做事情,这样才能成功。这难道不是一种科学精神吗?

但是我们近代以来受到西方文化的分门别类的所谓“科学精神”的影响,否定了我们传统的强调万物一理、贯通综合的思想方法,而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糊里糊涂的、模糊的、说不清楚的。而用西方分科的对各个学科的定位或定性作为标准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说得一无是处。于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改变了。想问题的方法全要清晰,定量、定性,要确定无疑,此就是此,彼就是彼,你要给我说清楚。但我认为不能那么简单,不能都是非此即彼,还要看到此中有彼,彼中有此;此离不开彼,彼离不开此,此能够转换成彼,彼能够转换成此。

我们用了一百年的时间把自己的思维方式改变了,现在我们要把能读懂自己文化传统的思维方法再找回来,恐怕也得花一百年时间,甚至还不够。当然如果我们能认真反思,能像禅宗所说的那样“顿悟”了,就不需要那么多时间了。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