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几乎占主流的声音都在批评国有企业,指责其效率低下,与民争利,并成为贫富差距的助推器。而所有问题的症结在于国有企业所拥有的“天然特权”,如低资金成本、低土地成本、高补贴等。因此,改革就必须打破既成的所有制结构,消除对国有企业的优待,实行私有化。如吴敬琏、茅于轼、张维迎、陈志武、许小年等一批主流经济学家。易宪容的态度比较折中,认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式可多样,私有化也是其中可以选择的一种。而林毅夫则坚决反对私有化。国企的改革出路非私有化不可吗?
一、西方人眼中的“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并非中国的专属,并非社会主义国家特有,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同样存在着国企,如果说我国国企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体制的影响而受“诟病”,那么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看待国有企业的呢?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和赫伯特?西蒙等就批评过“国企无效率”,私有化乃人间正道的经济学等观点。斯蒂格利茨指出,有了竞争,加强监管,经理资本主义企业和国企都可以发展。不仅如此。这些年来,欧美的一些知名经济学家已经和斯蒂格利茨联手研究,并在《私有化:成功与失败》的报告集中说明,国企通过改革可与市场经济共舞、融合,且“做得好”。他们的这项内容广泛的研究成果分别显示出,在全球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中:私有企业“不胜其任”的例子很多,而国有企业做得好的例子屡见不鲜。如果在垄断行业实现私有化,那么“私有部门比政府更擅长玩弄垄断权术,结果是总体经济效率并未提升”。
200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等也从方法论的角度指出,简单地划分公共、私人部门十分粗糙,将它们完全对立起来则不可理喻。私有化不是灵丹妙药。没有各种公共制度作为支持市场的基础,任何市场都不能长期存在下去。在现实场景中,公共的和私有的制度经常是相互啮合和相互依存的,而不是存在于相互隔绝的世界里
而在实践中,2008年金融危机后,西方国家传统的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受到一定的冲击,与此同时国家资本主义在新兴市场以全新方式强势崛起。素以完美的市场经济著称的美国,在金融危机时肆虐的时候,也是计划经济﹑国有化一起上,让美国人开始思考自己的发展模式。放眼欧洲,其私有化其实也是有限的政策行动。虽然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欧洲出现的私有化浪潮,但私有化的宏观经济效果体现得并不明显,仅仅有几个国家,如英国和西班牙完成了对能源、电信、交通等战略部门的全面私有化。其他国家,战略部门(尤其是能源部门)的大部分资产仍然由国家控制。
即使是完全民营化的国家也通过各种方法间接掌控一些重要行业,如英国当时所采用的“黄金股” ,政府利用黄金股来确保广义上的国家安全,防止国防领域的私有化企业被敌方(外国)接管,保证公用事业部门提供天然气、电力、水、通信和交通等公共服务。这些服务的提供和重点设施的保卫确有战略意义,尤其当私有化不能确保在充分自由和有效管制两方面齐头并进时,更是如此。在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中,国家频频出手救市、援助,难道此时就不考虑私有化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