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友谊医院国际医疗中心,大厅里布置了沙发供病人及亲友休息。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新京报讯 设立在北京众多公立医院的“特需”和国际医疗服务,向来因“特权服务”、“VIP”等备受争议。记者从北京市卫计委获悉,今年北京将进一步削减公立医院特需医疗规模,各公立医院压缩“特需”的情况,今后将纳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医院评审挂钩。
部分特需床位费每天上千元
原卫生部提出的医改方案明确表示应控制公立医院特需服务规模,公立医院提供特需服务的比例不超过全部医疗服务的10%。
北京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坦言,目前在京很多大医院都开设了特需门诊,比例不一。有的医院开展的特需医疗服务比例超过了10%。
对于公立医院特需服务的价格,各地多采用“备案制”,即由各医院自行确定,向相关部门报备即可。北京市卫计委副主任钟东波近日提出,由于公立医院提供的特需服务可“绕开”医疗服务价格的管制,因此公立医院有扩大特需服务规模的意愿。
以住院收费为例,按照北京市发改委网站公布的医疗价格收费标准,普通病房床位费标准多在每床20元一天。即便是带有“VIP”色彩的干部病房,收费标准也多为每天80元—100元。比如协和医院新病房楼的干部病房单人间,定价为每天100元。相比之下,部分医院“特需”每天上千元的床位费大约是干部病房单间的10倍。
钟东波表示,今年北京已提出进一步控制公立医院特需医疗服务。先将各大医院提供的特需服务比例严格控制在规定的10%以内,之后再进一步压缩。各大医院压缩“特需”的情况,将作为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的指标,纳入医院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并和医院评审挂钩。
一些医院压缩特需床位规模
据记者了解,一些医院已经主动压缩特需床位的规模。像朝阳医院,特需床位数已压缩到16张。煤炭总医院的500张床位中,特需大约是20张。
“医院的普通床位本身就不够,特需的床位也就没有扩大的空间了。”煤炭总医院院长王明晓说,医院压减特需一方面是患者需求的日益增多。另外,对于特需服务,医院投入的成本也比较昂贵。特需一个房间最多两个人,还要配备冰箱、微波炉、电视等,医护人员也要专配。不管是先期投入,还是运行维护成本都比较高。
王明晓表示,特需服务收入在该院整体收入中占比很低,仅为5%左右。如果政府部门硬性要求压缩或取消特需,医院应该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