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3-05-08
﹝作者簡介﹞石善濤,副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100009。﹝摘要﹞日本鳩山一郎內閣上台后,著手調整外交政策,主張恢復日蘇、日中邦交。中蘇兩國對此表示歡迎,並在對日復交問題上保持密切溝通與合作,採取切實措施促進對日復交。在各種因素的作用和影響下,蘇日關系在鳩山內閣時期完成了正常化,中日雖沒有實現邦交正常化,但中日關系在這一時期仍然取得了較大的進展。
﹝關鍵詞﹞鳩山內閣中蘇對日復交合作
﹝中圖分類號﹞D8291﹔K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4952(2013)05-0057-08
1954年12月日本鳩山一郎內閣上台后,提出了“自主外交”的口號,著手調整外交政策,主張恢復日蘇、日中邦交,得到了中蘇兩國的歡迎和積極回應。在鳩山任期內,蘇日關系實現了正常化,而中日關系卻沒有實質性突破。本文擬從五個方面對這一歷史過程進行簡要梳理和分析。
一、日本調整對外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通過各種手段將蘇聯排除出日本,實現了對日本的單獨佔領。隨著美蘇主導下的冷戰不斷加劇,美蘇在亞太和遠東地區的爭奪也愈發激烈。新中國的成立使亞洲形勢發生了巨變。美國從遏制蘇聯和中國的戰略角度出發,重新審視日本在亞洲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改變了對日政策,由佔領初期的懲罰和遏制轉而變為武裝和扶植,力圖把日本建設成為其遏制蘇聯與中國、稱霸遠東地區的橋頭堡和反共堡壘,“要使日本在今后對付可能在遠東發生的新的極權主義的威脅方面,充分起到強有力的穩定的防波堤作用”。﹝1﹞
隨著朝鮮戰爭結束,國際局勢尤其是亞洲局勢趨於緩和。與之相反,日本國內局勢卻日趨緊張。舊金山“對日和約”生效后,日本並沒有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獨立,依舊處於美國的半佔領狀態當中,遍布日本的美軍基地,給日本人民的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反美情緒日益強烈。但是,緊緊追隨美國的吉田政府不但沒有積極調整政策,反而繼續強化其統治,導致日本國民的不滿情緒一觸即發。
舊金山“對日和約”雖然使日本獲得了名義上的獨立,但由於沒有加入聯合國,因此缺乏一個獨立國家應有的地位和發言權。隨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日本迫切希望加入聯合國以提高國際地位。1952年6月,日本政府首次向聯合國遞交了申請書,在9月安理會討論時,作為常任理事國的蘇聯動用否決權使日本的願望落空。之后,聯合國又接連兩次審議日本的加入問題,均遭到蘇聯的否決,連續的打擊使日本國內各界對吉田政府過分親美的外交政策愈加不滿,強烈要求吉田政府改弦易轍,調整對蘇關系,早日重返國際社會。
朝鮮停戰以后,日本受朝鮮戰爭刺激而擴大起來的經濟規模又面臨著原材料缺乏等困境。資金、原料的不足使日本國內生產受到了極大影響,國內外市場開始出現萎縮,日本經濟形勢由繁榮轉向蕭條。為了擺脫困境,擴大貿易出口,日本各界、各階層要求恢復和開拓日中、日蘇貿易,並逐漸發展為日中貿易運動和恢復日中、日蘇邦交運動。日本國內在1949年已相繼成立了多個旨在促進和恢復日中、日蘇貿易和邦交的民間團體。到1954年,日本國內廣大民眾要求恢復日中、日蘇貿易,實現與中蘇關系正常化的呼聲愈來愈高。日本各行各業的一些團體公開發表聲明或採取實際行動,表達與中蘇兩國復交的願望。吉田執政后期,就連日本政界一些保守的政治家對吉田親美的外交政策也表示不滿,他們在財界的支持下掀起反吉田、建立保守新黨的運動。1954年底,已經走入窮途末路的吉田茂宣布辭職,一貫主張“自主外交”的民主黨總裁鳩山一郎就任新一屆內閣首相。
鳩山上任以后就開始著手調整日本外交政策,主張恢復日蘇、日中邦交。在1954年12月9日的競選途中他就曾表示:應該採取步驟結束同中蘇兩國的戰爭狀態,作為恢復關系的第一步。﹝2﹞在12月10日就任首相后的首次記者招待會上,鳩山在談論外交方針時又明確說:“與蘇聯、中共也可以進行貿易”,“我認為自由主義國家把蘇聯、中共當作敵人,不進行交往的貿易,倒會誘發第三次世界大戰。還是互相間和睦相處、努力維持和平、大力開展貿易為好”。﹝3﹞12月11日,日本外相重光葵發表聲明,表示日本願意在彼此可以接受的條件下,恢復同蘇聯和中國的正常關系,並且說,不管其意識形態如何,日本願意和世界各國建立外交關系。﹝4﹞這一表態不僅得到日本國內各界的支持,同時也得到中蘇兩國政府的歡迎和積極回應。
相關專題 |
· 《當代中國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