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绿色发展:政策机制如何创新
十八大报告从考核评价制度、基本的管理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市场化机制、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等五个方面对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做出安排。这里我主要谈谈责任考核、法治建设、经济政策和市场化机制。
首先,强化责任考核。建立科学规范的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制度,是确保实现绿色循环低碳目标的重要基础和制度保障。只有“问责制”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发挥“指挥棒”的作用。“十二五”时期,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节能潜力、环境容量及国家产业布局等因素,已将全国节能减排目标分解到各地区和重点企业。下一步,要加强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加大考核结果的应用。与此同时,要加大力度完善政绩考核制度。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增加生态文明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根据不同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差别化的评价考核制度,淡化GDP考核;建立领导干部任期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责任制和问责制。
其次,加强法治建设。尽快把实践中、改革中形成的有效措施和有益经验上升为法律,使生态文明建设有法可依,走上法治管理的轨道。
一是健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研究制订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修订完善现有法律法规,清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冲突或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规、法条,解决法律之间相互冲突、脱节、重复、罚则偏软等问题,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
二是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准体系。提高产业准入的能耗、水耗、物耗、环境标准。加快修订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标准、建筑节能标准和汽车燃油经济性标准等,这两年发布100项节能标准。制订再生利用、再制造、低碳产品标准。建立满足氨氮、氮氧化物控制目标要求的排放标准。提高建筑物、道路、桥梁等建设标准,延长使用寿命,提高抗灾能力。
三是强化执法监督。加强法律监督、行政监察、舆论和公众监督。加大违法行为查处力度,解决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的问题。健全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再次,完善经济政策。“十一五”期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节能减排的经济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十二五”时期,要用好这些政策,不断整合和完善这些经济政策。
一是产业政策:支持鼓励类产业加快发展,控制限制类产业生产能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推进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规划内的资源保障、重化工项目实施。
二是价格和收费政策: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推行居民用电阶梯价格。全面推行燃煤发电机组脱硫、脱硝电价政策。实行差别电价、惩罚性价格政策。完善污水、垃圾处理费政策。
三是财政政策:实施节能技术改造“以奖代补”政策,按形成的节能量给予奖励;对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污染物减排能力建设给予财政补助;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以奖促治”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四是税收政策:实施节能节水环保设备所得税优惠政策。完善资源综合利用所得税、增值税优惠政策。全面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调整煤炭、原油、天然气的资源税税额标准,调整不同排量乘用车的消费税税率,调整抑制“两高”产品出口的税收政策。研究选择防治任务重、技术标准成熟的税目开征环境保护税,研究开征碳税。
五是金融政策:推广实施绿色信贷、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政策,推动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项目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进一步提高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信贷门槛。
最后,推行市场化机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应进一步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节能增效减碳的长效机制,以最小化成本实现节能减碳目标,同时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在合同能源管理、水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等方面开展试点实践,取得了积极进展,下一步的重点是建立和完善配套政策和制度。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历史任务,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是我们党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基础上,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认识,是顺应国际潮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新理论成果。走绿色循环低碳之路是未来发展大势所趋,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高度融合、紧密结合,真正让生态文明理念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