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改革是“改”与“不改”的统一
中国改革刚刚起步,邓小平就提出:“过去行之有效的东西,我们必须坚持,特别是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那是不能动摇的。我们不能允许产生一个新的资产阶级。”[8]改革不是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这就是说,我们的改革既有“改”的一面,即变化的一面,又有“不改”的一面,即坚持的一面,是“改”与“不改”的统一。1992年,邓小平在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2](p370)这里,邓小平提出了改革的重要原则,即必须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同具体体制区分开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适合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我们必须坚持;束缚生产力发展、需要改革的是体制中不完善的方面。这就明确了中国的改革过程中应该“改”什么和“不改”什么。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改革是“改”与“不改”的统一的思想,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典范。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方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又是不断变化的。毛泽东说:“两重性,任何事物都有,而且永远有,当然总是以不同的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性质也各不相同。例如,保守与进步,稳定与变革,都是对立的统一,这也是两重性。生物的代代相传,就有而且必须有保守和进步的两重性。稻种改良,新种比旧种好,这是进步,是变革。人生儿子,儿子比父母更聪明粗壮,这也是进步,是变革。但是,如果只有进步的一面,只有变革的一面,那就没有一定相对稳定形态的具体的动物和植物,下一代就和上一代完全不同,稻子就不成其为稻子,人就不成其为人了。保守的一面,也有积极作用,可以使不断变革中的植物、动物,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固定起来,或者说相对地稳定起来,所以稻子改良了还是稻子,儿子比父亲粗壮聪明了还是人。但是如果只有保守和稳定,没有进步和变革一方面,植物和动物就没有进化,就永远停顿下来,不能发展了。”[9]
我们应当以唯物辩证法来分析和指导中国的改革实践,有两条应该明确:第一,如果不进行改革,社会主义就不能前进,就会陷入僵化、停滞状态,社会主义就会在同资本主义的激烈斗争中打败仗,这种社会主义是没有出路的,这也是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10]的含义。第二,改革必须在保持社会主义制度相对稳定的条件下进行,只讲改革,不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就会走到社会主义的反面去,这就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10]。社会主义的改革应该兼顾“改”与“不改”两方面才是全面的。
当前,在改革问题上争论的一个焦点是有人竭力把改革的矛头指向应该坚持的东西,即把应该“不改的”的东西当作改革的对象。习近平谈到中国改革中出现的分歧时明确指出,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改的,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这不能说不改革。参见《习总和毛主席女儿握手后竟说出了这句话》,人民网军事论坛,http://bbs1peoplecomcn/post/7/1/2/126616009html。讨论改革问题,应该首先把“不改什么”确定下来,在此前提下再讨论改什么、怎么改的问题。
邓小平说:“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p379)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2](p138)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且日趋完整和成熟。这些基本制度是我们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必须坚持的,具体说来就是:在政治领域,必须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民主自治制度等政体的基本制度;在经济领域,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运行机制;在文化领域,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些基本制度和原则既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又符合中国当前的具体国情。改革开放以来的事实证明,这些基本制度是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绝不允许把改革的矛头指向这些基本制度,必须在坚持这些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讨论改什么的问题。要警惕有人把改革的矛头指向基本制度,尤其是指向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以及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谈到改革要改什么、怎么改的问题,有一条原则必须明确,即改革的一切措施必须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有着内在联系的系统,其中基本制度是决定性的,具体体制、运行机制是基本制度的实现形式,它从属于基本制度,体现基本制度的特点和要求。改革是在坚持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调整不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体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基本制度与改革具体体制、运行机制是统一的,两者都是为了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在改革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具体体制、运行机制同基本制度的关系,保证改革后新的体制、运行机制反映基本制度的特点和要求,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基本制度。一切违背甚至破坏基本制度的所谓“改革”,都是应该反对的。不能一面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一面在设计和实施改革措施时违反基本制度的要求。还有一种现象更需要防止: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有人利用改革中出现的失误要求改变基本制度。例如,某些地区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出现了私有化做法,导致公有制比重大大下降、主体地位岌岌可危,于是有人利用这种情况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抛弃以公有制为主体,改为以私营经济为主体。然而,一旦否定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不存在了,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社会了,遑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一切政策措施都必须按照巩固和发展基本制度的要求来设计和安排。
相关专题 |
· 《当代中国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