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毫不動搖,與時俱進
上海社科理論界學習解讀黨的十八大精神(二)
張暉明/吳曉明/李友梅/楊潔勉/石磊
2012年11月27日15:28   來源:解放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創造活力

  吳曉明

  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文化建設之所以在當前顯示出突出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首先是因為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漸積累起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物質力量。而當物質財富和物質力量得到極大發展和擴充時,也必須要有精神文化的相應發展,從而使物質財富成為文明發展的積極成果,使日益增長的物質力量得到合理的運用、有益的調節並獲得自由的表現。

  扎實地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首先必須充分理解和把握這一任務的關鍵。所謂“關鍵”,就是任務的核心、總綱。十八大報告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事實上,對於任何一種真正有作為的和積極的文化建設來說,文化創造的活力及其增強始終是關鍵。具有這種文化創造活力,即便原先落后的民族也會創造出偉大的文明成果﹔如果這種活力喪失殆盡,則再昌盛的文明也會日落西山。例如,在“文明的”羅馬世界衰亡之際,就是“野蠻的”日耳曼人重新為歐洲注入了活力。對於當今中國的文化建設來說,隻要全民族真正具有文化創造活力,並使這種活力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就會有生命的源泉,有保障的力量。

  那麼,文化創造活力從何而來?中華民族的文化創造活力,不是被主觀設想或假定出來的東西,它是具有現實基礎的,這一基礎就是中國自近代以來的歷史性實踐。正是在這一歷史性實踐的基礎上,古老的中華文明在面臨嚴峻挑戰的過程中重獲生機﹔也正是在這一實踐的基礎上,積極生成的文化創造活力不斷發展出一種新文明類型的可能性。我們也應從中國自近代以來的歷史性實踐中去尋找文化創造活力的現實源頭,以及增強這種創造活力的基本方法。大體說來,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現代化的基本訴求和長期任務。這一訴求和任務意味著對外學習,首先是向現代的文化和文明學習。在中國傳統文化面臨現代挑戰而處於風雨飄搖之際,正是這種積極的對外學習使中華民族重獲希望與熱情,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第二,中國的現代化任務,是在非常獨特的傳統、國情和社會狀況中展開的,這意味著我們必須面對先前的遺產並把握自身的現實,並通過這種把握而取得文化上的自覺。第三,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在其歷史性實踐中找到了社會主義定向,這既意味著通過由這一定向的社會革命來開辟和鞏固其特殊的現代化道路,又意味著中國的文化建設必然具有社會主義的性質和實踐基礎,因而,文化創造的活力源泉也必然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最后,當代中國的歷史性實踐表明,中華民族的文化創造活力來自於與時俱進的改革開放,來自於“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前者從社會現實方面開啟出新的文化創造領域和活力源泉——沒有改革開放,沒有與時俱進的社會生活,文化創造在今天就會失去實體內容與動力﹔后者則從文化發展的形式規律方面提供了文化繁榮的條件並滋養著文化創造活力——沒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氛圍,就會違背文化發展的自身規律,從而窒息文化創造的活力。

  綜上所述,建設文化強國的關鍵就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也隻有在此基礎上,才可能真正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而這一文化建設的基本目標,正如十八大報告所指出的,是“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作者系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教授)

(責編:朱書緣、趙晶)

相關專題
· 十八大報告解讀專題
· 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