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毫不動搖,與時俱進
上海社科理論界學習解讀黨的十八大精神(二)
張暉明/吳曉明/李友梅/楊潔勉/石磊
2012年11月27日15:28   來源:解放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深刻理解構建社會管理體制的意義

  李友梅

  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並庄嚴承諾要讓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這體現了我們黨加強推進改革社會體制、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制,從而使人民更加公平地分享改革發展成果的堅定決心。

  從十八大報告中可以看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制具有完整的戰略性設計:一、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二、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三、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四、加快形成源頭治理、動態管理、應急處置相結合的社會管理機制。可以預期,社會體制改革的推進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將以加快形成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為主要抓手,以加快形成現代社會組織體制為突破點,以加快形成源頭治理、動態管理、應急處置相結合的社會管理機制為優先選擇。

  這一完整設計表明,我們黨不僅深切體察廣大人民對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及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等方面的迫切期盼,而且會以高度的責任感,為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而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努力讓全國各族人民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十八大報告從多個層面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在這20個字中,前16個字表明多方主體在社會管理格局中有著不同的方位和作用,后4個字則明確了多方主體在社會管理格局實際運行中形成的縱向關系與橫向關系所遵循的、能受到保護的基本原則。將先前的社會管理格局調整為社會管理體制,並把“法治保障”納入到社會管理體制之中,在一定程度上使社會管理體制具有了治國理政的意義。這不僅表明中國共產黨要以更科學理性的方法來規范並引導社會生活的治理,也意味著各級人大、各級法院在社會管理過程中,與黨委、政府將有更密切的配合。同時,政府、市場、社會的各相關部門和組織也可以在法規框架下不斷養成共治和自治的能力,進而形成良性的社會秩序。

  一個良性的社會秩序在本質上是社會價值認同的結果,它需要一個與其相匹配的社會體制的大力支持。從最容易達成共識的角度來看,社會體制的主要內核是一個國家以公平、公正的方式來配置社會公共物品。它反映了一個國家以什麼樣的方式來組織社會、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分配公共資源,並與政治體制、經濟體制、文化體制分別承載著社會良性運行所必需的結構性功能。而從相對於國家和市場的社會觀點來看,社會體制與非政府組織、非營利組織有重要關聯。在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層面,社會體制包括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管理系統,涉及政府的社會職能、社會政策、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社會服務、社會治安及社會動員、社會協調等。可以說,社會體制直接關系到民生的質量。因此,建設新時期的社會體制將有利於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於健全基本公共服務,有利於形成廣泛的社會認同,有利於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應當得到全社會的關注和重視。

  (作者系上海大學教授)

(責編:朱書緣、趙晶)

相關專題
· 十八大報告解讀專題
· 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