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毫不動搖,與時俱進
上海社科理論界學習解讀黨的十八大精神(二)
張暉明/吳曉明/李友梅/楊潔勉/石磊
2012年11月27日15:28   來源:解放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中國特色外交理論的豐富與創新

  楊潔勉

  十八大報告對當前國際形勢進行了深刻分析,並對中國的對外關系進行了全景式的闡述和展望。報告重申了中國對外關系的原則立場,即堅持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和平發展道路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

  政治穩定和政策延續是中國的政治優勢,也是中國外交工作不斷取得進步的重要保証。報告充分體現了中國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把握總體形勢的特點,強調“當今世界正在發生深刻復雜變化,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在國際形勢風雲變幻的今天,中國堅持和平發展觀,堅持防御性的國防政策,堅持努力維護和積極營造和平環境,這些堅定立場不僅表現出中國對改革開放的決心和信心,也是中國對世界和平與穩定的建設性貢獻。

  報告在堅持我國原則立場和政策的同時,根據內外形勢變化突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論、戰略和政策創新。

  第一,報告更加凸顯中國的全局觀念和大國視野。報告的外交部分以“繼續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為題,立意高遠深刻,表明中國作為一個有全球影響的大國,不僅認識到 “人類隻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而且還“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

  第二,報告更加注重思想、論斷和觀點的創新。中國已經初步形成了以總體思想、戰略思維和政策原則為主要內容的特色外交理論體系。報告根據新的形勢提出了中國外交一系列新的思想、新的論斷、新的觀點。如報告在舉什麼旗幟問題上,在和平、發展、合作之后又加上了“共贏”﹔在國際關系發展中倡導“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並把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提到“夯實國家關系發展社會基礎”的高度,等等。中國作為全球性大國,在其外交理論創新進入歷史新階段之際,主要面臨凝聚中國特色、強化指導作用和增加世界意義的三重歷史使命。這些新思想、新論斷、新觀點豐富了中國特色外交理論,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報告更加強調與時俱進的戰略機遇期觀。在我們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也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之際,報告指出:“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這對於增進全黨和全國共識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報告還進一步要求“准確判斷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和條件的變化”,從而在新形勢下抓住機遇和應對挑戰。從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戰略機遇期以來,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迅速提升,機遇的主要內涵從利用和平環境向營造和平環境轉變,條件變化則主要表現在日益嚴峻的全球性問題、大國關系調整、周邊關系復雜和世界經濟下行等引發的眾多挑戰。

  第四,報告更加明確維護國家核心利益的立場。報告在堅持中國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方針下,強調“我們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決不會屈服於任何外來壓力”。正如習近平同志今年7月7日在“世界和平論壇”上所指出的,中國將繼續妥善處理與有關國家的分歧、摩擦,在堅定捍衛國家主權、安全、領土完整的基礎上,共同維護與周邊國家關系和地區穩定大局。上述這些論述進一步明確了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與捍衛國家核心利益的辯証關系,這在當前形勢下是極具針對性的。

  未來5年至10年,中國在不斷提升國際地位和擴大國際影響的同時還將面臨更多的雙邊、多邊、地區和全球的挑戰,因此需要更加全面的外交戰略和更加成熟的外交政策。報告高瞻遠矚地為今后的國別、地域和領域外交指明了方向,如“推動建立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的新型大國關系”,“努力使自身發展更好惠及周邊國家”以及“支持擴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等。報告還提出,要“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總之,在中國特色外交理論的指導下,中國外交的航船定將迎風破浪、不斷前進。

  (作者系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研究員)

(責編:朱書緣、趙晶)

相關專題
· 十八大報告解讀專題
· 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