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政策變化的趨勢
(一)文化從“為政治服務”轉向“為社會主義服務”
在改革開放之后,社會轉型成為社會生活的主要狀態,我國的文化政策的指導思想也從“為政治服務”轉向了“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文化政策的指導思想作為文化政策的靈魂,其本身既是文化政策的思想淵源,同時也體現著掌權者的對於文化的意志和觀念。在1979年的《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同時明確表明“不再繼續提文藝從屬於政治這樣的口號,因為這個口號容易成為對文藝橫加干涉的理論根據,長期的實踐証明它對文藝的發展利少害多。”[26]在文藝政策提出“去政治化”的同時,我國的新聞政策也發生了方向上的轉變--強調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27]。
(二)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一起抓
我國的文化政策在其指導思想上發生了深刻的轉變,文化政策的價值導向也得到了提升,在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注意到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以1982年黨的“十二大”為標志,精神文明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另一重要內容。中國共產黨在在“十二屆六中全會”上適時地提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是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28]這樣的文化戰略的提出既是對自身發展階段的清醒認識,同時也是黨在社會建設認識上不斷深化的體現,也同樣是面對日益開放的國際環境的一種反應,適應建設時期的新情況和條件的社會主義文化。
(三)從“圍繞經濟建設為中心”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要內容和保証”
中國共產黨在針對文化建設的重要性的認識上經歷兩個主要時期。其一是在中共“十四大”時,認為“精神文明建設必須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為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其二是同年,提出“改革文化體制是文化事業繁榮和發展的根本出路,要遵循文化發展的內在規律,發揮市場機制的積極作用”[29]的文化改革規劃。在新近召開的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上,提出了“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標志著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成為社會發展的新的突破點。思想文化領域的深刻變革,思想文化相互激蕩,“文化強國”的提出成為國家社會發展的時代必然趨勢。
(四)“創新、改革、服務”日益成為文化發展的新課題
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進步的靈魂。中國共產黨深入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規律,“四位一體”的社會建設總體布局將文化作為綜合國力競爭中的重要砝碼。在2006年,出台了我國歷史上首個國家文化發展規劃--《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加大政府對文化事業的投入,逐步形成覆蓋全社會的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30]。在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提出了新的文化發展觀點和論斷,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逐步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國家文化軟實力戰略等等,以實現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發揮文化的多重功能,增強其社會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