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國特色學術話語體系與國際話語權
入選理由:創新中國特色學術話語體系,提升國際學術話語權,使我國的理論研究和話語體系與我國的經濟政治地位相適應,是一個重大而緊迫的時代課題。2012年,學術界圍繞這一主題進行了深入而廣泛的探討。學者們以“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內涵解讀為起點,深入闡釋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的必然性、重要性和路徑選擇,主要包括:(一)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走出了與資本主義國家不同的發展道路,這是理論界構建中國話語體系的根本基礎,中國學者要有高度的理論自覺和堅定的理論自信,用中國的理論研究和話語體系解讀中國實踐、中國道路。(二)獨立的學術話語體系是由核心概念鑄造起來的,要以理論創新和學術創新為基礎,運用新方法,概括出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的、開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三)正確解釋外來名詞概念,實現西方學術話語的中國化,做到“中國立場,國際表達”。(四)創建有利於建構中國學術話語體系的體制機制,建立中國特色的學術評價體系,打造理論學術造詣高深、在國際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學術大家。
【專家點評】中國特色學術話語體系的議題在今年的學術界備受關注。這一議題並不是被主觀地設想出來的,其現實基礎乃是中國自近代以來的歷史性實踐,特別是自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實踐。這一實踐基礎主要包括兩個基本方面:第一,是現代化的基本訴求和長期任務。第二,中國的現代化任務,是在非常獨特的傳統、國情和社會狀況中展開的,這意味著我們必須面對先前的遺產並把握自身的現實,並通過這種把握而取得文化上和學術上的真正自覺。這一熱點的形成意味著中國自近代以來整個學術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即在積極的對外學習中獲得其學術上的自我主張。因此,這一議題在理論上的進一步探討與深化,將有力地推動當代中國的學術發展,並使之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點評人吳曉明,復旦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