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我們民族傳統歷史文化中的“和諧”理念,對於當下我們所倡導的價值目標和價值追求有著重要意義
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和諧理念,能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促進國與國之間關系、協調國內區域發展、培育文化的多樣性,提供精神資源和價值理念。從國際來看,我國近些年來提倡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倡導和諧世界的理念,在世界上獲得了廣泛認同,它提升了國家軟實力和國際形象,營造了良好的環境與氛圍,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中國“威脅論”。從國內來看,我國近些年來統籌城鄉區域發展,開發西部、振興東北、中部崛起等一系列國家戰略,既從大局出發,又考慮到各區域不同的經濟特點和地理區位,是整體和部分的統一,也是“和而不同”理念的體現。
和諧理念,可以為協調國家和人民、公民與社會、個人與群體、個體與個體之間關系和事務中所出現的矛盾,提供方法論意義的啟示。解決沖突與失衡、悖反與對抗的情形,需要以“和”解之。“和”包含了寬容、妥協,但“和”絕不是庸俗的、無原則的滑頭主義,不是要否定、抹殺差異和矛盾,而是從大局出發,尋找事物能夠和諧共處、發揮其最大效用的條件及平衡點。
和諧理念,有助於促進我國政治民主建設進程,形成好的風氣、氛圍與公序良俗。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民主法治,促進社會生活法制化、規范化,逐步形成社會公平保障體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人民是主體,政府及官吏是服務者。所謂“政通人和”,其實是先要公正,有公正才有“人和”,有“人和”而后才能“政通”。政務是否公開透明,是能否“政通人和”的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