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任國家主席習近平應邀對俄羅斯、坦桑尼亞、南非和剛果四國進行國事訪問,並出席在南非德班舉行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五次會晤。這是中共十八大和全國兩會后,中國新任最高領導人首次出訪,亦是首次在重要多邊舞台亮相,世界為之矚目。“回顧習近平此訪,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他的幾次公開演講。”有網友如是總結。確實,在緊鑼密鼓的訪問日程中,習近平廣泛與到訪國民眾接觸,充分利用每一個公共外交平台。

十位專家:以強大中國精神 實現偉大中國夢
  習近平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要“繼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為此,本刊記者訪談了10位專家學者,請他們解讀中國精神與中國夢。
  ●五千年中華文明孕育了中國古代精神,使中國精神具有深厚的歷史基礎和文化分量
  ●一百七十多年民族發展歷程凝成中國近現代精神,使中國精神具有明確的民族指向和奮斗目標
  ●中國共產黨繼承和創造中國現當代精神,使中國精神迸發出巨大力量和絢麗光芒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構成中國精神的民族特質,使中國夢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構成中國精神的時代特征,使中國夢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建立在中國精神基礎上的道路自信,使中國夢具有正確的實現途徑
  ●建立在中國精神基礎上的理論自信,使中國夢具有堅實的思想基礎
  ●建立在中國精神基礎上的制度自信,使中國夢具有堅定的政治保証
  ●中國精神是凝聚中國心、實現中國夢的根本力量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精神的繼承者和鑄造者,是實現中國夢的堅強領導核心
  五千年中華文明孕育了中國古代精神,使中國精神具有深厚的歷史基礎和文化分量
  中華民族文化是在多樣化的發展中逐漸統一的,在5000多年甚至更長時期多民族融合、多文化融合中,孕育了中國古代文化精神:
  和而不同,厚德載物。強調“天人合一”,重新肯定人與自然的統一。重視“協合萬邦”“天下一家”的文化理想,既重視各民族及其文化、宗教的分別性、獨特性,又重視和合性、統一性。在人與人的關系問題上,主張仁愛、和為貴與協調性,愛好和平,反對以力服人。
  剛健自強,生生不息。強調“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創造進取。倡導“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國人因此而創造了世界上獨特的文明,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斷的文明。無數的仁人志士奮發前行,不屈服惡劣的環境、勢力與外來侵略者的凌辱壓迫,剛健堅毅精神代代相傳。
  仁義至上,人格獨立。我們以仁義為最高價值,崇尚君子人格,肯定“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弘揚至大至剛的正氣,舍我其誰的抱負,強調人人都有內在的價值與不隨波逐流的獨立意志,以“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氣概,守正不阿,氣節凜然,甚至殺身成仁,舍生取義。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強調“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民之所欲,天必從之”,“人無於水監,當於民監”,“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本主義肯定人民是主體﹔人君之居位,必須得到人民的同意﹔保民、養民是人君的最大職務。
  整體把握,辯証思維。中國古代辯証思維發達,這屬於理論思維,包含了抽象過程。中國思維有兩大特征,一是整體觀,二是陰陽觀。前者從整體上把握世界或對象的全體及內在諸因素的聯系性、系統性,反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后者重視事物內在矛盾中陰陽、一兩關系的對立與平衡。

執政關注:新官也要理舊政
三年,萬名司局級干部走進選學課堂
新媒體環境對黨員教育的新要求
許耀桐:群眾路線內涵是"為民務實清廉"
專家解讀:五大發力點“升級”中國經濟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日強調,用勇氣和智慧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並闡述了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重點方向。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請他們就此進行解讀。
  以新型城鎮化釋放內需潛力
  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首先要立足於擴大內需,這是在風雲變幻中確保發展能夠不斷持續的重要基礎。而擴大內需,最大的潛力在城鎮化。
  “國際金融危機已經深刻改變了中國經濟的外需環境,擴大內需是中國經濟尋找動力源的戰略選擇。而當前制約內需的不少問題,需要通過推進新型城鎮化去破解。”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指出。
  張立群分析,中國經濟此前之所以能夠連續兩位數增長是因為有雙發動機,一部是加入世貿組織后帶來的外需發動機,另一部是住、行消費升級帶來的內需發動機。如今外需發動機馬力大減,內需發動機由於住、行消費升級遭遇瓶頸而放緩。要解決中國經濟發展的長久動力,得靠新型城鎮化釋放內需潛力。
  新型城鎮化,人的城鎮化是關鍵,小城鎮是關節點。中國以常住人口計算的城鎮化率已超過52%,以戶籍人口計算才超過35%,17個百分點的差距蘊含著巨大的消費、投資空間,也是推動社會公平正義的重點所在。而特大城市“攤大餅”的發展模式,並不是中國城鎮化的未來。統籌城鄉發展,將為經濟發展和生活改善提供巨大的空間。
  以創新驅動提升經濟質量效益
  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要在穩增長中提高質量和效益,提高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推動產業向中高端升級,實現進中求好。
  “中國經濟正進入重要轉折期,表面上看是從高速增長向中速增長轉變,實質上是從資源要素投入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部長馮飛說,中國經濟轉型的成敗與否在於能否走上創新驅動的發展道路、形成新的核心競爭力。
  隨著勞動力、資源價格等成本的快速攀升,以及外需市場的低迷,中國經濟傳統比較優勢正在減弱,而新的比較優勢尚未形成,由此帶來產能過剩、企業經營困難。再寄希望於大規模的政策刺激既不現實,也對長遠發展沒有好處。唯一的出路便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檔次,獲得新的、更大的發展。
  “中國不能隻做世界工廠,一個大國的可持續發展不能建立在依靠廉價勞動力和資源的基礎上,而是要走創新驅動、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路。國家要加強這方面的投入,企業也要增強緊迫感。”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咨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認為。

不動產將統一登記 專家:房價或會下跌
油價新機制彰顯新一屆政府改革決心
蘋果向中國消費者致歉 稱將調整售后政策
股權激勵改革:國企如何點亮“激勵之光”
專家:“大部制”改革難在裁減冗員
  中國不裁員的行政改革,雖保全了干部特權,沒有出現干部因丟飯碗上街游行,短時內維護了穩定,卻大大增加了財政負擔,是“花錢買改革”,冗官冗費問題不但始終不能破解,反而積重難返
  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要“穩步推進大部門制改革”,今年“兩會”審議新“大部制”方案,這是上世紀80年代初即已肇始的“精簡機構”改革的延續。機構改革涉及利益重組,既關乎職責體系的調整,也牽涉人員官長的去留,中央步步求“穩”,要求穩中求進,所以尤如跑馬拉鬆改了30多年。
  眾所周知,我國的政治、經濟、文教等各方面的管理體制,在建國之初幾乎是全盤移植於蘇聯。當時國務院各個部委都聘有蘇聯行政“專家”,幫助制定辦事條例成規,部、司、局建制也是模仿蘇聯。因此,可以說中國政府設置,是蘇聯人手把手克隆出來的。
  蘇聯政府體制是全能型,在方方面面都大包大攬,上上下下都設管理機關,凡事都設官去管,衣食住行全由國家統籌計劃,管理部門分得很細,政府機構多而龐大。中國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黨、政、群”體系都按蘇聯模式設置,形成條條塊塊科層體系。部門機關多,“坐辦公桌”的干部就多,除受過蘇式培訓的行政精英外,更多的是沒有什麼文化的“革命干部”,又稱“工農干部”,“大老粗”以老資格充當領導。以后各機關在不同歷史時期都要安置大批軍隊“轉業干部”,文革時從工人中又選拔干部“以工代干”。凡當上干部誰也不願退出,於是乎幾十年下來干部已多如牛毛。
  全能型大政府實行“官海管理”,凡事找官,推行“官海戰術”。但官海冗雜,人浮於事,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嚴重,以致耗費巨大,卻效能低下。政府除服務社會外還須服務於自己,設“機關事務管理局”和管理離退休干部的“老干部局”。除法定部門外,還隨時設置臨時機構,抽調或借調干部做“中心工作”,如文革時有“抓促辦”(抓革命,捉生產)、“知青辦”,現在有“維穩辦”、“預防腐敗局”及“計生委”等,這些都是當代中國獨有,而在全世界都沒有的“特色”機構。其總體特點是“官滿為患”。
  大部制改革,是繼經濟管理與國際接軌之后,政府行政管理也與國際全面接軌。“官滿為患”在中國古代都很少見。全能型政府掌控著一切,而管理部門也有自身利益,管一攤事肥一幫官員,有權好辦事,無權隻能聽由支配,官民兩分的社會階級關系簡單而直接,當官有權意味著佔有更多的社會資源,於是乎人們削尖腦袋都要往政府部門鑽。
  以行政命令指揮經濟的計劃經濟,即官辦經濟,是一種缺乏活力、落后的經濟管理方式,“外行領導內行”,管經濟的部門多官員多,卻無法將經濟搞上去。中國的改革開放在經濟上能有所突破,就在於放棄了蘇式官辦計劃經濟,搞市場經濟,在市場法規管理等方面“與國際接軌”。上世紀90年代中國為加入WTO與美國談判,美方提出商貿管理對口,中方承諾改組商務主管部門。經多次調整改革,10個部級經濟部門在1993年合並為國家經貿委,10年后與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部合並為“商務部”。歐美日各國政府都實行大部制,中國要求他國承認自己的市場經濟地位,乃積極主動地推行商務大部制,是在通商事務管理方面與歐美日看齊,以便能“與國際接軌”。

特稿:習主席首訪“新”意盎然
高層集體交班:幾代中共領導人的探索
關注:黨內精英流動路向與權力轉移
專家:上一輪大部制改革回顧與啟示
教育部:自主招生高校或被取消資格
  2013年的高校自主招生即將進入尾聲。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近日表示,各試點高校要盡早制訂2014年本校自主選拔錄取試點方案和招生簡章。他強調,與《指導意見》有明顯不一致做法的試點高校,如果因為調整不到位而引起社會強烈反應,按照動態調整和有進有出的管理原則,2014年將退出試點高校范圍。
  杜玉波說的意見是指去年年底發布的《教育部關於進一步深化高校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為了貫徹該《指導意見》,教育部近日在北京召開了高校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工作會議。
  2003年22所高校首批啟動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截至2012年,試點高校達到90所,通過教育部“陽光高考”平台累計公示自主選拔錄取資格考生19.8萬人,實際錄取10.7萬人。
  高校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工作走過10年,杜玉波承認,盡管取得一定的成績,但目前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有的高校試點工作定位出現偏差,熱衷於爭搶部分中學的學習尖子即所謂“掐尖”,未能充分體現高校學科專業特點和通過綜合評價選拔人才的要求。二是部分試點高校在自主選拔初試中組織較大規模的筆試,學生備考負擔加重,社會上對自主選拔成為“小高考”的議論很多,認為這樣下去,就背離了改革試點初衷,也可能引發考試安全問題。三是考核選拔科學性、規范化程度有待進一步加強。
當前要貫徹落實《指導意見》,首先明確試點招生對象。杜玉波說,自主選拔錄取主要招收“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優秀學生”。對於沒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不足、僅是學業突出的學生,不再作為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的生源主體,這部分學生可通過高考錄取體系擇優錄取。
  杜玉波表示,學校考核是對高考的補充,因此沒有必要搞類似高考的重復考試。凡是通過高考能夠實現考查目的,就沒必要通過自主考核再去做,防止變成“小高考”,增加考生考試負擔。
  《指導意見》明確,凡能提供確有某方面特長或創新潛質証明材料的考生,試點高校應允許其直接進入學校考核面試環節,不需要參加學校筆試。試點高校確有必要組織相關學科筆試的,原則上隻考一門、不超過兩門,主要是考查學科特長基礎。對考生專業潛質的進一步考查,可以考慮放到面試環節。
  杜玉波表示,按照高校招生實施“陽光工程”的要求,進一步加大自主選拔錄取政策公開、入選考生資格公示力度,做好中學和班級、高校、省、教育部四級公示工作。嚴格選拔錄取程序,完善學校考務管理辦法,保証考試安全。高校、中學都要按規定公示名單及相關材料。

自主招生十年:給高校選才多一把標尺
養一大學生,農民要花十年收入
毛澤東的歷史學素養:“掌上千秋史”
在身邊感悟伯父周恩來的人格風范






我要發表留言(現有留言: 條)
  • 匿名發表  署名:
  • 驗証碼:

  •    
  • 留言須知
  • 編輯:朱書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