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前30年提出過一些有重要意義的創新思想
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毛澤東大膽提出一些富有創見的思想,有些雖未實行,但對改革開放政策的提出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1.提出“不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概念從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到三大改造完成后的一段時間,毛澤東對社會主義建設的長期性有了一定認識,多次講建成社會主義15年隻能打個基礎,真正建成要50∼100年。在后來糾正“大躍進”錯誤時,毛澤東經過深入思考,提出中國正處在“不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並說從“不發達”到“比較發達”是一個相當長的時期。
2.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問題有突破性認識“社會主義消除商品經濟”是傳統社會主義理論。恩格斯曾說:“一旦社會佔有了生產資料,商品生產就將被消除”﹝7﹞。這是以建立在高度發達生產力基礎上的全社會佔有全部生產資料為前提的。而后繼的社會主義者往往隻注意到馬恩的結論而忽略了他們說的前提,是一種不完整的理解。毛澤東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對已形成傳統的“社會主義消除商品經濟”觀念提出異議。他的觀點總的來說是,發展商品生產,限制商品生產的消極作用,並提出價值規律“是一個偉大的學校,隻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會我們的幾千萬干部和幾萬萬人民,才有可能建設我們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否則一切都不可能”﹝8﹞。毛澤東的這些觀點是正確的,可惜沒能很好地貫徹到實踐中,相反在晚年他又提出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和貨幣交換跟舊社會沒有多少差別,隻能在資產階級專政下加以限制的觀點,實際上是一種倒退。這是由於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他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不可能太深入,不可能突破計劃經濟體制的樊籬。他在商品經濟問題上的思考,達到了歷史條件允許的高度,但也就止於歷史規定的限度。所以,這些正確思想在以后非但沒能堅持反而有所反復,也是不奇怪的,但他畢竟提出過這些有突破性的見解,在社會主義思想史上有一定開創意義。
3.提出可以消滅了資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在所有制結構問題上,毛澤東的確是想建立一個純粹的社會主義,“讓資本主義絕種”,“讓小生產絕種”。但在現實生活啟示下,他改變了這種設想,在1956年底同工商界人士談話中他提出,對於我國的自由市場,因為社會有需要,就發展起來。要使它成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可以開私營工廠,可以開投資公司,可以消滅了資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他把這稱作“新經濟政策”,認為這應實行相當長一個時期。參見《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0頁。雖然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他這個認識沒深入展開也沒付諸實踐,但畢竟已提出以公有制為主體各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新設想。
4.創立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學說蘇共肅反擴大化引發的一系列嚴重問題,引起我黨高度重視。毛澤東對現實問題進行深入思考,提出一個課題:社會主義社會是否真的沒有矛盾?如有,怎樣解決?他適應歷史發展的需求,深入研究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問題,形成系統的理論。主要觀點是:第一,社會主義社會存在矛盾,正是矛盾推動社會發展。第二,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第三,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反映在政治上可以劃分為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兩類。第四,毛澤東闡明了兩類矛盾的不同解決方法,由此提出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理論及一系列方針。此外,他還提出兩類矛盾在一定條件下會相互轉化,應該創造主客觀條件促使矛盾向好的方面轉化。這些重要觀點,是具有重大意義的理論創造。遺憾的是,此后發生的“左”的錯誤,使這一正確理論提出的許多重要思想和原則沒能很好貫徹:實際工作中大量混淆兩類矛盾,即使屬於人民內部的矛盾,也有許多未能正確處理。這又從反面証明了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特別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極端重要性。特別值得指出的是,毛澤東提出的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動力這一科學論斷,對社會主義改革與發展問題的探索是一個很大貢獻。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提出的社會主義改革理論與此是一脈相承的。
總之,毛澤東對中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艱辛探索,浸透著他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理論思考,既包含著他的失誤,更包含著他的貢獻。這些正反兩方面經驗是一筆寶貴的思想財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和直接的思想理論准備。
(四)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的奠基
新中國成立后頭30年,除“文革”10年外,有些精神文明成果值得總結。在戰勝經濟困難的過程中,黨中央和毛澤東提出的“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全國人民學解放軍”的號召,對工農業生產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也激勵了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一代的革命熱情,樹立了社會主義新風。在這種良好社會風氣影響下,大批先進英雄人物成長起來,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雷鋒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以及對其他先進英雄人物如焦裕祿、王進喜、歐陽海、王杰等人的事跡和南京路上好八連先進典型的宣傳、學習,在群眾中產生強烈反響。為人民服務、公而忘私、樂於助人、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等美德深入人心,成為全民崇尚的行為准則。此外,黨在這個時期開展的一些學習、教育活動,雖然由於“左”的影響而帶來不良后果,但不能否認這些思想政治工作對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密切聯系群眾,起了很好的作用。廣大黨員干部,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理論水平有所提高,組織觀念增強,堅定了社會主義方向和共產主義信念,多數能夠做到廉潔奉公,遵紀守法,以黨和國家的利益為重,得到廣大群眾的擁護愛戴。好的黨風又帶動整個社會形成良好風尚。這個時期還出版了大批優秀文學作品,塑造了許多優秀的典型藝術形象,這也是整個社會精神狀態的反映。
比如,鄧小平曾多次指出:“‘文化大革命’前的十年,應當肯定,總的是好的,基本上是在健康的道路上發展的。這中間有過曲折,犯過錯誤,但成績是主要的。那個時候,黨和群眾心連心,黨在群眾中的威信比較高,社會風尚好,廣大干部群眾精神振作。所以,盡管遇到困難,還是能夠比較順利地渡過。經濟上發生過問題,但總的說還是有發展。”“從一九六一年到一九六六年形勢的發展可以看出來,調整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經濟政治形勢很好,社會秩序很好。總之,建國后十七年這一段,有曲折,有錯誤,基本方面還是對的。”﹝3﹞(pp302,296)鄧小平對這段時期政治局面、經濟發展、社會風尚的基本評價,是符合歷史事實的。
回顧建國頭30年這段歷史,盡管有嚴重失誤,但成績巨大,我國從貧窮的農業國變成初步工業化的強國。胡錦濤在1999年紀念五四運動8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談到這段歷史說:“新中國成立后,面對帝國主義對我們的封鎖和武力威脅,我們黨緊緊依靠人民,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迅速醫治了戰爭創傷,創造性地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和具有世界意義的社會變革。在積極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正確道路過程中,我們遇到過不少困難,也發生過嚴重的失誤。但是,黨和人民同甘共苦,團結奮斗,社會主義事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間,我國就建立起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為實現國家的工業化和現代化奠定了重要的物質技術和文化基礎,這在世界的發展史上是罕見的。”﹝9﹞
這段論述,客觀而准確地肯定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艱難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為現代化建設做出的寶貴貢獻,及其對於今天的重要奠基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