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張啟華: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主線一脈相承
2013年05月23日15:49   來源:當代中國史研究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題:正確看待改革開放前后歷史的辯証關系

﹝作者簡介﹞張啟華,研究員,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摘要﹞新中國成立60多年的歷史是一個整體,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歷史時期,既相互聯系又有重大區別,但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前30年為改革開放奠定了基本政治制度和必要的物質基礎,提出了一些具有重要意義的創新思想,並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奠定了基礎。兩個歷史時期的重大區別就在於對“什麼是社會主義”這個問題的認識存在差異。改革開放新時期正是我們黨在深刻反思前30年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開拓創新,才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雖然兩個歷史時期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指導、方針政策、實際工作上有很大差別,但兩者決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對立的。

﹝關鍵詞﹞習近平“一•五”講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歷史時期

﹝中圖分類號﹞K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4952(2013)02-0016-10

最近習近平總書記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有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歷史時期,這是兩個相互聯系又有重大區別的時期,但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1﹞這段話為我們研究國史、黨史提供了科學的指導,要求我們正確認識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的本質聯系和重大區別。

一、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的本質聯系

(一)主線一脈相承

新中國成立60多年的歷史,波瀾壯闊,又曲折復雜,但主線是一條,即這60多年歷史,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把科學社會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逐步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的歷史。

這裡的關鍵詞,一是“結合”,二是“探索”,三是“逐步形成”,其中最重要是“探索”二字。在探索過程中,我們犯過錯誤,但不是為個人私利﹔我們努力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但有時沒有結合好,主要原因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一些基本理論的不完整理解,脫離了國情,導致錯誤發生。經過挫折,我們在改革開放新時期,總結經驗教訓,正確認識國情,科學對待馬克思主義,終於逐步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找到一條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總之,我們一直在探索適合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總結正反經驗,直至找到一條正確道路。這就是我們黨在新中國成立后60多年歷史的一條主線。

主線,作為貫穿一個時期的紅線,在各階段呈現的面貌和表現的特點會有不同,包括在有的階段犯了錯誤、遭受挫折,但總方向、總目標一以貫之。

對主線做這一概括,有以下依據:

一是《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以下簡稱《歷史決議》)第6條對新中國成立后32年(1949∼1981年)歷史的基本評價,即這32年,“總的說來,是我們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導下,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並取得巨大成就的歷史。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我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是我國今后一切進步和發展的基礎”﹝2﹞。從中,我們體會到觀察歷史的眼光和方法:盡管這32年中,有曲折,有錯誤,甚至有“文化大革命”這樣全局性、長時間的“左”傾嚴重錯誤,但對這段歷史的總體評價是這樣。這就是站在高處對一段歷史進行總體評價,所應具有的歷史眼光和應把握的方法論原則。

二是鄧小平說的:“從許多方面來說,現在我們還是把毛澤東同志已經提出、但是沒有做的事情做起來,把他反對錯了的改正過來,把他沒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當長的時期,還是做這件事。當然,我們也有發展,而且還要繼續發展。”﹝3﹞

三是2006年6月30日,胡錦濤對中國共產黨歷史的總體評價,即我們黨在85年歷程中干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歷經28年艱苦斗爭,領導人民革命取得勝利,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第二件,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使古老的中國以嶄新的姿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第三件,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大幅度提高了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開辟了廣闊前景。胡錦濤指出:“這三件大事,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前途命運,決定了中國歷史的發展方向,在世界上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4﹞這三件大事,是對迄今90多年黨史的一個總概括。

以上所述中央對這段歷史的總體評價至今沒有改變過。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在探索過程中,雖經歷嚴重曲折,但黨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准備、物質基礎。﹝5﹞

這說明,前后兩個30年,從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這條主線來講,是一個整體,一脈相承。區別在於,前30年的探索出現失誤,沒能成功找到一條正確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但就“致力於探索”這點而言,兩段歷史一脈相承,而且前段探索為后段探索提供了有益借鑒——包括經驗也包括教訓。

(二)前30年奠定了基本政治制度和必要的物質基礎

前30年的探索,特別是1957年以后,雖然發生了很多失誤,但仍取得經濟、政治、文化等各項建設的偉大成就,為中國以后的發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礎。正如黨的十七大報告所說,“我們要永遠銘記,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是在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創立毛澤東思想,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國、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偉大成就以及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取得寶貴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6﹞這段話,既是對毛澤東和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艱辛探索及整個這段歷史時期的客觀、公正、全面的評價,也指明了這段時期的成就對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的奠基作用。這樣的奠基,也是兩段歷史重要的本質聯系之一。

社會主義中國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是在毛澤東時代奠定的。概括講,中國社會主義政治的核心是實行人民民主專政,國家政權組織形式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組織起來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同時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這些基本政治制度延續至今,已為實踐証明是正確的。

前30年經濟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也為以后的發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其中包括提出許多具有重大意義的經濟戰略思想,不但對當時經濟發展起了積極作用,有些至今仍有借鑒意義。如提出突破“蘇聯模式”,找到一條適合中國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創造性地提出中國工業化道路﹔提出建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提出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和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提出“四化”宏偉目標﹔提出打破封鎖,爭取外援﹔提出過一些改革經濟體制的思想﹔等等。

在經濟方面確實取得了實實在在的巨大成就。1956∼1966年,是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我們雖有許多失誤,但總體看沒有放鬆生產,特別是1961∼1965年國民經濟調整,經濟有較大發展。一個標志性的偉大成績,就是中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初具規模。從數量看,10年共建成530多個大中型項目,新建或擴建了大批重要企業,這意味著工業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從質量看,新興工業部門迅速成長,新產品、新品種不斷涌現,特別是電子、石化、原子能、導彈等新興工業部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修配到制造,從仿制到自行設計,逐步發展起來。從布局看,除原有沿海工業基地外,廣大內地和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地區,許多從來沒有工業的地方,辦起不同規模的現代工業,建成一批新的工業基地。

總之,這短短10年中,取得的成就雖是初步的,卻是寶貴的,為之后的經濟建設奠定了必要的物質基礎。正如《歷史決議》對這10年的結論:“我們現在賴以進行現代化建設的物質技術基礎,很大一部分是這個期間建設起來的﹔全國經濟文化建設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們的工作經驗,大部分也是在這個期間培養和積累起來的。這是這個期間黨的工作的主導方面。”﹝2﹞(p22)

在1966∼1976年間,盡管發生了“文化大革命”這一全局性的、長時間的“左”傾嚴重錯誤,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遭受巨大挫折,但在全黨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下,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壞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我國國民經濟雖然遭到巨大損失,仍然取得了進展。糧食生產保持了比較穩定的增長。工業交通、基本建設和科學技術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其中包括一些新鐵路和南京長江大橋的建成,一些技術先進的大型企業的投產,氫彈試驗和人造衛星發射回收的成功,籼型雜交水稻的育成和推廣,等等。”﹝2﹞(p36)

綜上,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國人民進行的不懈努力和艱辛探索,使政治、經濟、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事業都有很大發展,為改革開放奠定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和必要的物質基礎,特別是“兩彈一星”的研制成功,打破了美、蘇核壟斷,提高了國防能力,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是中國大國地位的重要標志,是中國人民把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重要保証。

(責編:萬鵬、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