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周新城:鄧小平關於改革思想的現實意義

2014年03月31日11:02   來源:當代中國史研究

社會主義改革是“改”與“不改”的統一

中國改革剛剛起步,鄧小平就提出:“過去行之有效的東西,我們必須堅持,特別是根本制度,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公有制,那是不能動搖的。我們不能允許產生一個新的資產階級。”﹝8﹞改革不是根本改變社會主義制度,而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前提下進行的。這就是說,我們的改革既有“改”的一面,即變化的一面,又有“不改”的一面,即堅持的一面,是“改”與“不改”的統一。1992年,鄧小平在總結改革開放的經驗時明確指出:“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后,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2﹞(p370)這裡,鄧小平提出了改革的重要原則,即必須把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同具體體制區分開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是適合生產力發展需要的,我們必須堅持﹔束縛生產力發展、需要改革的是體制中不完善的方面。這就明確了中國的改革過程中應該“改”什麼和“不改”什麼。

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改革是“改”與“不改”的統一的思想,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証法的一個典范。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一方面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另一方面又是不斷變化的。毛澤東說:“兩重性,任何事物都有,而且永遠有,當然總是以不同的具體的形式表現出來,性質也各不相同。例如,保守與進步,穩定與變革,都是對立的統一,這也是兩重性。生物的代代相傳,就有而且必須有保守和進步的兩重性。稻種改良,新種比舊種好,這是進步,是變革。人生兒子,兒子比父母更聰明粗壯,這也是進步,是變革。但是,如果隻有進步的一面,隻有變革的一面,那就沒有一定相對穩定形態的具體的動物和植物,下一代就和上一代完全不同,稻子就不成其為稻子,人就不成其為人了。保守的一面,也有積極作用,可以使不斷變革中的植物、動物,在一定時期內相對固定起來,或者說相對地穩定起來,所以稻子改良了還是稻子,兒子比父親粗壯聰明了還是人。但是如果隻有保守和穩定,沒有進步和變革一方面,植物和動物就沒有進化,就永遠停頓下來,不能發展了。”﹝9﹞

我們應當以唯物辯証法來分析和指導中國的改革實踐,有兩條應該明確:第一,如果不進行改革,社會主義就不能前進,就會陷入僵化、停滯狀態,社會主義就會在同資本主義的激烈斗爭中打敗仗,這種社會主義是沒有出路的,這也是中共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10﹞的含義。第二,改革必須在保持社會主義制度相對穩定的條件下進行,隻講改革,不講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不講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改革就會走到社會主義的反面去,這就是“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10﹞。社會主義的改革應該兼顧“改”與“不改”兩方面才是全面的。

當前,在改革問題上爭論的一個焦點是有人竭力把改革的矛頭指向應該堅持的東西,即把應該“不改的”的東西當作改革的對象。習近平談到中國改革中出現的分歧時明確指出,問題的實質是改什麼,不改什麼,有些不改的,不能改的,再過多長時間也是不改,這不能說不改革。參見《習總和毛主席女兒握手后竟說出了這句話》,人民網軍事論壇,http://bbs1peoplecomcn/post/7/1/2/126616009html。討論改革問題,應該首先把“不改什麼”確定下來,在此前提下再討論改什麼、怎麼改的問題。

鄧小平說:“在整個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必須始終注意堅持四項基本原則。”﹝2﹞(p379)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社會主義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為主體,二是不搞兩極分化。”﹝2﹞(p138)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立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而且日趨完整和成熟。這些基本制度是我們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都必須堅持的,具體說來就是:在政治領域,必須堅持工人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的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民主自治制度等政體的基本制度﹔在經濟領域,必須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相結合的分配制度,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經濟運行機制﹔在文化領域,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些基本制度和原則既符合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要求,又符合中國當前的具體國情。改革開放以來的事實証明,這些基本制度是能夠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絕不允許把改革的矛頭指向這些基本制度,必須在堅持這些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討論改什麼的問題。要警惕有人把改革的矛頭指向基本制度,尤其是指向共產黨的領導地位以及公有制的主體地位。

談到改革要改什麼、怎麼改的問題,有一條原則必須明確,即改革的一切措施必須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服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個各個組成部分之間有著內在聯系的系統,其中基本制度是決定性的,具體體制、運行機制是基本制度的實現形式,它從屬於基本制度,體現基本制度的特點和要求。改革是在堅持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調整不適合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具體體制和運行機制。堅持基本制度與改革具體體制、運行機制是統一的,兩者都是為了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在改革過程中必須考慮到具體體制、運行機制同基本制度的關系,保証改革后新的體制、運行機制反映基本制度的特點和要求,有助於鞏固和發展基本制度。一切違背甚至破壞基本制度的所謂“改革”,都是應該反對的。不能一面講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一面在設計和實施改革措施時違反基本制度的要求。還有一種現象更需要防止: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有人利用改革中出現的失誤要求改變基本制度。例如,某些地區在國有企業改制過程中出現了私有化做法,導致公有制比重大大下降、主體地位岌岌可危,於是有人利用這種情況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應該拋棄以公有制為主體,改為以私營經濟為主體。然而,一旦否定了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就不存在了,就不成其為社會主義社會了,遑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深化改革的過程中,一切政策措施都必須按照鞏固和發展基本制度的要求來設計和安排。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