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周新城:鄧小平關於改革思想的現實意義

2014年03月31日11:02   來源:當代中國史研究

改革必須尊重群眾的實踐,“摸著石頭過河”

改革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我們可以從理論上論証改革的必要性和改革的方向,但談到改革的具體措施時卻沒有現成的方案可以照搬。改革是一個探索的過程,鄧小平說:“搞改革還是一種探索、一種試驗。在改革中難免犯錯誤,或者不是錯誤而是有些措施不恰當,辦法不妥當,這些都會帶來一些問題”,“改革是一件有風險的事,我們要走一步看一步”。﹝3﹞(pp1085,1074)必須通過群眾的實踐,在不斷試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比較好的改革方案。“問題是要及時總結經驗,不要犯大錯誤。”﹝3﹞(p1085)這種工作方法就叫作“摸著石頭過河”。

在改革的具體措施、做法上,鄧小平主張不搞爭論,尊重群眾的實踐。他說:“對改革開放,一開始就有不同意見,這是正常的。”﹝2﹞(p374)對於改革開放的具體措施,諸如辦經濟特區,農村的家庭聯產承包等等,鄧小平指出:“我們的政策就是允許看。允許看,比強制好得多。我們推行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不搞強迫,不搞運動,願意干就干,干多少是多少,這樣慢慢就跟上來了。不搞爭論,是我的一個發明。不爭論,是為了爭取時間干。一爭論就復雜了,把時間都爭掉了,什麼也干不成。不爭論,大膽地試,大膽地闖。”﹝2﹞(p374)改革開放採取什麼措施,發展經濟採取什麼政策,實行什麼樣的經濟體制、運行機制,應該通過實踐根據“三個有利於”的標准進行選擇,靠抽象的爭論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鄧小平倡導的改革的工作方法,實際上就是中國共產黨歷來強調的群眾路線,一切工作都必須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改革要有一個系統的方案以保証整體性和協調性,但這種方案必須來自群眾的實踐。高高在上、脫離群眾是不可能做出正確決策的,也不可能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毛澤東曾經指出:“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於行動,並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11﹞在1962年“七千人大會”上,毛澤東對於如何貫徹群眾路線問題做了精辟的闡述。他說:“沒有民主,不可能有正確的集中”,“沒有民主,意見不是從群眾中來,就不可能制定出好的路線、方針、政策和辦法。我們的領導機關,就制定路線、方針、政策和辦法這一方面說來,只是一個加工工廠。大家知道,工廠沒有原料就不可能進行加工。沒有數量上充分的和質量上適當的原料,就不可能制造出好的成品來。如果沒有民主,不了解下情,情況不明,不充分搜集各方面的意見,不使上下通氣,隻由上級領導機關憑著片面的或者不真實的材料決定問題,那就難免不是主觀主義的,也就不可能達到統一認識,統一行動,不可能實現真正的集中。”﹝9﹞(pp293,294)習近平也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12﹞現在有人喜歡講“頂層設計”,這是借用西方政治學的一個概念。對“頂層設計”需要做具體分析。如果是指在尊重群眾創新、總結群眾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領導機關把群眾分散的、無系統的經驗加以總結,提出完整的、科學的改革方案,那是完全正確的。我們一定要把“頂層設計”同“摸著石頭過河”統一起來,兩者不可偏廢。“摸著石頭過河”的內涵是群眾的實踐,“頂層設計”則是把群眾創造的經驗加工、提升為系統的方案。絕不能把“頂層設計”理解為少數精英離開群眾實踐,關起門來主觀地搞“制度設計”,更不能把外國人按照新自由主義那一套為中國改革制定的規劃當作“頂層設計”的依據。這樣“設計”出來的改革方案完全脫離群眾的實踐,是絕不可取的。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