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包容性增长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12年12月14日10:06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二)整顿和规范初次分配秩序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关键在于整顿和规范初次分配秩序。 目前,我国收入分配制度还不完善,加之调节机制的缺失,造成了初次收入分配秩序紊乱。因此,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必须整顿和规范初次分配秩序。

1. 减少政府对初次分配领域的干预

由于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我国政府往往具有运用行政权利对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管制的动机,妨碍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政府拥有的权力越大,它所控制的社会资源就可能越多。当政府过多涉入到初次分配领域,将导致初次分配秩序紊乱,因此,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需要限制政府扩充权力和资源的动机,减少政府对初次分配领域的干预,防止权力渗透于分配领域,将政府的主要职能集中于提供良好的制度和体制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分配体系中的功能,切实贯彻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惟有如此,才能在保证收入分配过程的市场公平与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扭转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2. 打破行业垄断,抑制垄断收入

我国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一起形成了行业垄断,加剧了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化的趋势。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需要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根据不同行业的特性,制定不同的改革方针,消除行业垄断。

第一,逐步放宽市场准入限制,构建垄断行业的有效竞争格局。深化垄断行业的分配体制改革,放松对部分行业的管制,引入竞争机制,消除或减轻行业之间的非公平交易,缩小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

第二,制定工资指导线,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在制定新的工资指导线时,除了综合考虑上年度经济增长、居民消费价格、人工成本等因素,还应考虑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从而加强对工资福利过高、增长过快行业的职工收入调控,使垄断行业职工工资水平逐步与劳动力市场价格接轨。

第三,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人员尤其是高管的收入。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强化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对经营者收入的约束作用,并不断完善监管办法,使其既不能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取高额收入,也不能靠涨价来维持高收入,实现其收入分配与市场机制接轨,与业绩相联系。

第四,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的监管。不断强化垄断行业企业所得税的征管和职工个人所得税的监管,加强对其所得额的审计,准确掌握垄断行业及其职工的真实收入;改进工效挂钩的办法,规范职工个人收入列支渠道;严格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薪酬制度,加强对企业经济管理者职务消费的监督,严肃查处公款消费行为。

3. 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民的收入水平总体上得到显著提高,但在初次分配中仍然表现为“弱劳动、强资本”。据测算,从2002-2010年,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而导致低收入人群不断扩大,并进一步拉大了收入分配差距。因此,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为此,首先,完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按照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逐步建立职工工资与企业效益同步的增长机制,同时建立健全最低工资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切实将经济发展规划目标与职工劳动报酬的增长目标统一起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保障劳动者权益。其次,努力推动我国的社会结构从“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目前,中国仍然是一个下层偏大中等收入阶层较小的“金字塔形”社会结构,居于中间的中等收入者无论是在人口比例,还是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方面都显得非常弱小。因此,要加大对高收入者的收入调节力度,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使其逐渐成为社会的主体,逐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分配格局。再次,抓紧制定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措施,使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分配关系得调整有法可依,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最后,加大对非法收入和不合理收入的打击力度。坚决取缔非法收入,规范灰色收入,逐步形成公正合理、公开透明的收入分配秩序。

(责编:张湘忆(实习)、赵晶)

相关专题
· 理论书库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