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包容性增长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12年12月14日10:06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三)完善政府再分配机制

国民收入再分配是继初次分配之后的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有效手段。为了缩小初次分配后的收入差距,可以综合利用税收、财政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等社会再分配机制加以调节。党的十七大针对收入分配领域中出现的新问题,并结合新形势,再次强调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思想,创造性地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并指出“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1. 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缓解收入差距的“马太效应”

进一步健全税制,强化税收征管,按照高收入者多纳税、中收入者少纳税、低收入者不纳税的原则,增强税收对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作用。

第一,完善个人所得税征管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合理调整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减轻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增强个人所得税的“贫富调节器”作用。

第二,加强税收征管,不断提高税收管理水平。完善个人财产申报制度、个人收入监测体系和财产转移监督制度,加大对高收入者偷逃税的打击力度,防止税收大量流失,保证国家有强大的财力来干预收入分配。

第三,适时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英国、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通过遗产税、赠与税等税收来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取得的效果比较明显。随着我国个人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个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在我国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是一种必然趋势。对此,可考虑采用征税及时、征收成本较低的总遗产和总赠与税制,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加速拉大的趋势。

2.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强对低收入地区和人群的财政支持力度

继续加大国家财政对低收入群体的扶持力度,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质量。

第一,在明确各级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责任的基础上,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力度,并建立转移支付绩效评价体系,确保转移支付资金对低收入地区和人群的支持力度。

第二,坚持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原则,构建有利于地区协调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发展战略,重点向欠发达地区和贫困的农村地区倾斜。既要强化政府职能,加大东部支持中西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使公共资源进一步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又要积极引导技术、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向欠发达地区转移,逐步改善欠发达地区在要素占有方面的劣势,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进而促进欠发达地区收入水平的较快增长。

第三,加大对农民和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力度,提高农民和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当前,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结构不完善导致我国低收入人群收入低并且数量庞大,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为此,需要加大对农民和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力度。

3. 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整体公平

社会保障是缩小收入差距、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制度性措施,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安全网和保险阀,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

第一,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建立惠及城乡所有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要尽快建立大量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制度。

第二,继续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力度,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加大对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补贴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财政补助水平,提高整个社会的保障程度。

第三,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巨大差异。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的有效手段。一方面,从农村居民最需要的基本生活和医疗保障入手,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确保农村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和农村居民的医疗需要,提高农村居民的保障水平。另一方面,建立体现政府责任、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的筹资机制,确保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的资金充足。

第四,逐步缩小城镇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保障待遇差距。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作为整个社会保障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保障程度远远高于其他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程度。因此,应该基于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进行改革,建立起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在内的统一的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制度。

(责编:张湘忆(实习)、赵晶)

相关专题
· 理论书库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