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加大勞動就業、工資福利等社會保障力度,建立基本社會保障體系,為解決民生問題提供具體的制度保証
社會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調節社會分配的一項基本制度,也是維護社會穩定的一個重要條件。新中國成立初期,在國家財力非常有限的情況下,黨和政府仍然非常重視這項工作,而且不斷地將其制度化。在短短的幾年內,黨和政府就出台了數項有關社會保障的文件和制度。如《關於勞動就業問題的決定》(1952年7月)、《中華全國總工會關於勞資關系暫行處理辦法》(1949年11月)、《關於工資改革的決定》(1956年6月)、《關於舉行全國救濟失業工人運動和籌措救濟失業工人基金辦法的指示》(1950年4月)、《關於救濟失業工人的指示》(1950年6月)、《關於處理失業工人的辦法》(1952年8月)、《中國人民救濟總會章程》(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1951年2月)、《關於各級人民政府、黨派、團體及所屬事業單位的國家工作人員實行公費醫療預防的指示》(1952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1950年6月)、《職工生活困難補助辦法》(1956年6月)、《關於職工生活方面若干問題的指示》(1957年1月)等。這些制度涵蓋了勞動就業、工資福利、社會救助、社會保險、醫療衛生等社會保障體系的基本方面,並得到了有效的執行。以勞動就業、工資福利為例,“一九五三年全國公私企業的職工已經達到一千三百七十四萬五千余人”,“從一九五○年七月到一九五三年底,僅由各地勞動部門介紹就業的,就有二百零七萬人”。職工工資福利待遇也有很大提高,根據中央五個工業部門統計,“一九五三年按貨幣計算的平均工資比一九五○年增加了百分之八十四”,“三十五個工業部門為職工直接支付的勞動保險費、醫藥費、文教費和福利費平均相當於工資總額的百分之十七”,“享受勞動保險待遇的職工已有四百八十余萬人,享受公費醫療待遇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和教育工作人員已有五百二十九萬余人”。﹝9﹞(p602)
當然,由於受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這一時期民生問題的解決帶有明顯的重點性和局部性,但是不能否認,在那個時期黨和政府解決民生問題的成效已是非常突出,是新中國黨和政府領導民生建設的良好開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