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警惕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俗話說,欠債還錢,天經地義。和市場主體一樣,政府舉債也要面臨有借有還的壓力。如果地方政府無法清償到期債務,則會引發由不能償債引起的政府信任危機和其他社會風險。2011年7月23日,賈康教授在第26次CMRC中國經濟觀察報告會上說,根據國際慣例,政府的債務余額應低於GDP總額的20%。可是國家審計署調查的10.7萬億的地方負債,則佔了2010年GDP的27%,要是再加上整個公共部門佔GDP約20%的名義負債,以及中國政策性金融機構佔GDP約6%的金融債,中國現在公共部門整體負債率在50∼55%這個區間。顯然,由於地方政府債務在舉債過程積累了諸多問題,巨大規模的地方政府債務如果不能妥善處理,地方債務風險將一觸即發。
首先,地方政府債務透明度不高,或有債務存在很大隱蔽性,隱性債務成“最大殺手”。在我國地方政府債務中,或有債務(即政府承擔擔保責任和可能承擔救濟責任的債務)佔所有地方政府債務比重為37.38%,是一個不小的比重。由於或有負債發生的概率具有不確定性,其隨機性大,可控性差,有些項目如貸款擔保,當時也許沒有轉化為財政債務的可能性,但各種因素變化的結果就可能使之轉化為政府的或有負債。同時在現行預算制度中,對政府或有負債既無統計考核指標,也不在預算中反映, 這極易使人們產生錯覺, 不能對地方財政經濟形勢有一個清醒的認識。由於缺乏足夠的信息透明和強制力的信息披露機制,很強的隱蔽性使得或有債務確切總量難以把握,不利於決策者進行政策制定。而且這部分政府債務游離於預算法律體系之外, 脫離財政監督, 因而其負面效應,亦即由此而造成的財政風險往往也是很大的。
其次,龐大的地方政府債務會引發不良貸款。不良貸款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流動性。2010年和2011年,如果能夠保持每年7.5萬億元的新增貸款,商業銀行就有足夠的流動性為地方融資平台的負債展期,快速的經濟增長也會繼續緩解人們對壞賬的擔憂,未來兩年內出現大規模不良貸款的可能性不大。但是近年來通貨膨脹的風險則成了最大的不確定性誘因。高通脹會催生迅速果斷的緊縮政策,這包括降低新增貸款的增長目標,從目前的7.5萬億元降至一個較低的水平,導致不良貸款的急劇積累。以2001年農村信用社的不良貸款比率為例,假設地方融資平台的不良貸款比率僅是2001年農村信用社的一半,若以2009年的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的地區結構作為這些不良貸款比率的權重,那麼,地方融資平台的不良貸款比率將有可能達到20%左右。在最壞的情況下,這意味著不良貸款或高達2.4萬億元人民幣。和銀行的呆賬壞賬類似,不良貸款就像是一顆長在身上的毒瘤,如果不能早發現,早治療,毒性將會蔓延到全身,最后毒發身亡。因此地方政府必須高度警惕不良貸款的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