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發展現代農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民家庭分散生產與社會大市場的有效結合,加快我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步伐。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主體,目前全國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達到28萬個,輻射帶動農戶1.1億戶,農戶年戶均增收2400多元 ,農業產業化對於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有重要意義。農業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主要形式,發展農業龍頭企業有利於實現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一條龍,擴大當地大宗農產品銷路,農業龍頭企業銷售收入達5.7萬億元,提高了農產品的市場力。此外農業龍頭企業已成為我國農業投入的重要來源,2002年以來,龍頭企業投入原料生產基地建設資金年均遞增23.8%,2011年達到3034億元。同時發展農業龍頭企業有利於實現科技興農,激烈的市場競爭迫使龍頭企業主動採取新技術、新成果、新品種,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進而提高農業生產力。90%以上的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建立了研發中心,60%的企業科研成果獲得省級以上科技成果認定或獎勵。龍頭企業通過建設高標准的原料生產基地,加大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的試驗示范和推廣應用,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有效平台。2002~2010年,龍頭企業培訓農民資金累計達510億元,年均培訓520萬人次。
為此,繼續堅持對重點龍頭企業的財政扶持力度。大力發展各種農業合作組織,中外實踐表明農業合作組織介於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克服了農戶分散經營、力量單薄的缺點,通過專業化服務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提高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民之間的合作效率。同時加快土地流轉制度改革,積極推進標准糧田向種糧大戶流轉,條件差的耕地向專業大戶集中流轉,出台優惠政策引導民間資本向特色農業、優勢農業流動,引導民間資本參與農業產業化建設。
2.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解決城鄉二元結構的重要舉措,同時也是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具體體現。自2005年底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來,通過取消農業稅、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制度等措施,農村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2011年末全國農村公路(含縣道、鄉道、村道)裡程達356.4萬公裡,比2002年增長了1.7倍,年均增長幅度為11.5%﹔全國通公路的鄉(鎮)佔全國鄉(鎮)總數的99.97%,通公路的建制村佔全國建制村總數的99.38%﹔其中,通硬化路面的鄉(鎮)佔全國鄉(鎮)總數的97.18%,通硬化路面的建制村佔全國建制村總數的84.04%。
農村環境有所改善。農村改水成效顯著。截至2011年底,農村改水累計受益人口達到89972萬人,比2002年增長3.6%﹔改水累計受益人口佔農村人口的比重為94.2%,比2002年提高2.5個百分點。農村衛生條件改善。2011年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為69.2%,比2002年提高20.5個百分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