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第三節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主編 鄒東濤
2013年08月13日14:55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第三,增加對農村的投入。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爭取更多資金投向農村,增加對農田水利、水庫堤壩加固、衛生、通訊、網絡等基礎設施的投入,提高農業生產能力。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新農村合作醫療、基本生活保障、新農村養老保險試點的覆蓋面,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增加農村文化設施投入,開展科技下鄉、醫療下鄉、文化下鄉,組織農民開展各種文化活動,建設農村精神文明,改善農民的精神面貌。

3.加快城鎮化建設,有序引導農民工進城就業

農民工進城就業是快速增加農民收入主要渠道。2011年,城鎮總人口比2002年增長了37.6%,鄉村總人口減少了16.1%。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首次突破50%,達到51.3%,比2002年提高12.2個百分點,我國城鄉結構發生歷史性變化。城鎮吸納就業的能力不斷增強。2011年,城鎮就業人員35914萬人,比2002年增加10755萬人,年均增加1195萬人。城鎮就業人員佔全國就業總量的比重為47.0%,比2002年提高12.7個百分點 。

基於戶籍制度的體制性因素限制了農民工在城市與農村之間的自由流動,改革戶籍制度,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就業制度、戶籍管理制度、義務教育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等,保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形成有利於城鄉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體制和機制。

政府應加強對農民工技能培訓和外出組織工作。通過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工的素質和就業技能,促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推動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工資拖欠問題是農民工外出就業的最大障礙,各勞務輸出地應成立相應的工會組織,維護民工的合法權益。

4.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以政府公共服務機構為主導、多元化市場主體廣泛參與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解決農民分散經營、提高農業組織化、維護農民合法權益的制度保証。新型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在推廣農業技術、生產資料供應、質量檢驗、農產品營銷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我國新型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仍存在組織不健全、不能滿足農民的需求等弊端,影響了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進程。

(責編:實習生、謝磊)

相關專題
· 理論書庫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